发布时间:2019-04-09 浏览次数:164
2015年9月,193个国家共同签署《改变我们的未来: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根据2018年报告,以目前的进度,要在2030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将面临很大挑战。其中的一大困难在于,诸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尚未得到充分理顺,使得各国政府和部门难以从整体角度进行权衡和协调,实现分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共同达成。
在既往研究中,研究者从“联结途径”“相互作用程度”“网络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模型”“执行手段”等五个方面对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分析,但缺少系统且全面的整体考虑。我们仍然迫切需要一种系统的分类方法,在考虑17项目标整体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解析其相互关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李静海、侯增谦等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观点文章,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分为基本要素(essential needs)、目标(objectives)和治理(governance)三类。
其中,“基本要素”类目标与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相关,包括零饥饿、饮水安全、清洁能源、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目标”类目标指在满足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对精神和物质条件的进一步追求,包括无贫穷、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平与正义等;“治理”类目标是一系列重要的协调措施,用以确保基本需求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包括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消费与生产、气候行动、伙伴关系等。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类:基本要素(essential needs)、目标(objectives) 和治理(governance)
“基本要素”类目标致力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效率,将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革新;“目标”类目标则注重改变商品和服务的分配模式和减少不平等现象,更依赖于社会科学和伦理道德的贡献;“治理”类目标为协调前两类目标、保障二者均衡实现而设立,需要通过跨学科手段来促进其实施。
以上分类框架从整体上解析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复杂性,对于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行动和加快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Science China Press Co., Ltd. 科学大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45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