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新一轮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推进,产业分工有国际化的趋势,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制造业是指对采掘的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社会生产制造部门[1]。而工业是指开采资源并对其加工,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或资源的生产部门的总称。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是国家的基础性、前沿性、支柱性与战略性产业[2]。
制造业是国家的命脉,其主要体现在[3]:①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②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石;③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④制造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杨叔子等[2]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依赖四大物质文明支柱:材料、能源、信息和制造,并认为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对国内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对国外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将制造比喻成“永远不落的太阳”。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早在2001年,中国工程院就组织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4]表明,中国的制造业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占工业生产的4/5,为国家财政提供1/3以上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90%,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的90%。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官方数据表明,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9.7%,而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30%。由此可见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如何发展制造业,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认为先进制造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并改造作用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它综合了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光学、材料、能源、环保、管理等领域的最新成果,目的是获得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产品[5]。所谓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就是制造技术加信息技术加管理科学,再加上有关科学技术交融而形成的制造技术[6]。汪应洛等[7]认为先进制造模式的首要目标是获取生产的有效性,其基本原则是制造资源的集成。可见,对各种制造技术以及人员进行有效集成,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兼顾能源、环保等人文环境,是先进制造技术的精髓所在。
制造型企业是制造业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先进制造的根本。在供应链的竞争模式下,许多大型制造企业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对国内某一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围绕该企业大大小小的供应商、分销商共一千八百余家。该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研发实力、先进的运作理念,因而创造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价值并成为实际的供应链主导者。在以制造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中,制造型企业中的优化问题在供应链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组织通常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产品制造主要在企业的运作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以及RFID(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组织有向扁平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制造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向车间调度级发展的趋势[8]。能否有效解决制造型企业制造工程管理中的优化问题,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到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对客户需求反应的敏捷程度。
本书拟针对制造工程管理中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计划与调度、制造型企业内部物流、库存等方面的优化问题,探讨其建模与优化方法,为制造型企业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