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3 浏览次数:501
我国拥有各类草地约60亿亩,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草原牧区的发展长期滞后。为解决草原牧区的发展问题,保障生态安全,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为分析我国草地生态、生产和两者关系等问题,探索草地畜牧业的未来出路,推广生态草牧业发展理念,《科学通报》于2016年第61卷第2期发表了“生态草牧业理论范式与技术体系”专辑:
解决好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草原面积辽阔,在发挥生态屏障作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如何转变牧区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草业发展,发挥其潜在的生态和生产功能,是当前我国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为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方精云院士牵头成立了咨询研究课题组,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百余位专家进行研讨、交流和论证,在深入调研并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4年向国务院提交了“草牧业”发展理念的咨询报告,后经采纳并被写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草牧业”一词迅速在业内传播开来,引起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草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烈讨论和多角度的解读。“草牧业”作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产业,其中涵盖许多科学问题。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发展草牧业,合理配置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充分发挥草地在生态屏障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潜力,有必要对“草牧业”理念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分析。
《科学通报》2016年第2期出版了“生态草牧业理论范式与技术体系”专辑,该专辑由13篇文章组成,其中第一作者包含4位院士。多位学者从我国草原整体情况和草业发展现状、我国草牧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牧草品种资源利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专辑中,任继周院士回顾了我国草业科学和草地农业的发展轨迹,指出我国现代草业科学的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新时院士论证了我国草原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沈海花副研究员较为全面地评价了我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精云院士阐释了“草牧业”的概念,以及建设“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的发展思路;李凌浩研究员、白永飞研究员和黄建辉研究员分别从人工草地建设、草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配置、草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蒋高明研究员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论证了“试验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周青平研究员以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为例,提出了建立标准化示范牧场的重要性和发展思路;南志标院士论述了六种北方牧草的抗逆机理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毛培胜教授论述了我国北方牧草种子生产的限制因素和关键技术;杨青川研究员系统论述了我国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类型、遗传育种及综合利用情况;刘公社研究员对羊草的起源、分布、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繁殖及利用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期待该专辑的出版能为加快我国草业科学的进步、推动我国草原牧区生产方式之变革、促进我国草牧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科学通报》网站可免费阅读该专辑:http://csb.scichina.com:8080/CN/volumn/volumn_7199.shtml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Science China Press Co., Ltd. 科学大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45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