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5 浏览次数:2303
科学大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杂志社”)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旗下子公司,是一家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与发行业务的专业化机构。
《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中英文17种期刊(以下简称“两刊”)是杂志社的核心期刊,始创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运作,是我国学术期刊的知名品牌,现任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教授。创刊近70年来,“两刊”在报道我国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国家科研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曾发表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等多项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成就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我国首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及其团队关于青蒿素的重要研究工作曾首发于《科学通报》。
《国家科学评论》和《能源化学》由科学出版社主办和出版,杂志社编辑管理。《国家科学评论》是我国第一份全英文战略性、导向性综述类学术期刊,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和重要科技政策。《能源化学》是我国化学类期刊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代表性刊物。
本“大事记”是按年代顺序编写,如实反映自1950年以来期刊以及杂志社的发展历程,一方面通过回顾历史,铭记那些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另一方面为今后的办刊人员汲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继续和发扬优良传统,开创办刊新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5月
《科学通报》中文版创刊,定为中国科学院的机关刊物,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译处院刊组负责日常编辑出版工作.郭沫若院长在发刊词中规定《科学通报》的主要任务为:“《科学通报》将偏重于报道和介绍,关于中央人民政府科学政策的解释,中国科学院所属和国内其他各研究机构、各学术团体的工作概况,生产技术部门的动态,国际上重要学术性的动态,国内外有关科学的发明和发现的消息,学术论着的评介等;”.根据院规定的任务,在这年的八期《科学通报》中,先后开辟了专论、科学讲座、研究论文、研究简报、论述、本院最近工作概况、科学工作报道、科学界动态、国际科学界介绍、科学简讯、参考资料等栏目.
8月
《中国科学》中文版创刊,刊期为季刊,1950年共出版两期.
1月
《科学通报》第1期发表了郭沫若院长的“光荣属于科学研究者”一文. 本年起翻译文章大量增加.
2月
郭沫若院长在科学院“1950年工作总结和1951年工作计划要点”; 中指出:“充实现有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科学记录》期刊和其他学术专刊, 及加强对各专门学会期刊的指导与协助. ”
4月
《科学通报》今年第4期发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科学研究工作的指示”. 为加强科学院对工业、农业、卫生、教育、国防各部门的联系, 以便计划与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政务院转发“中国科学院1950年工作总结和1951年工作计划要点”, 并做出四点指示. “中国科学院1950年工作总结和1951年工作计划要点”一文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2月
《中国科学》中文版停刊.在“编者启事”中说明, 由于“1950年, 当时因各专门学报种数不多,故创刊《中国科学》中文版, 以补各专门学报之不足. 两年多来, 除个别学报尚未创刊外,各专门学报多已相继出版, 且均以中文为主, 因此《中国科学》中文版作为一本中文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的任务业已终了, 无再继续出版之必要, 故决定出至第2卷第4期为止, 中文版宣告停刊. 以后将仍沿用《中国科学》的刊名以外文出版(外文刊名定为《ScientiaSinica》), 负责向国外介绍我国的科学成就. ”
12月
《科学通报》今年第12期上发表本刊两卷的检查.
2月
《科学通报》第1、2期合刊转发了龚育之在1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纠正科学刊物中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倾向——评《科学通报》第二卷”一文, 并发表了“编辑部自我检讨”, 进一步检查了《科学通报》工作上缺乏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根本错误,表示要加强思想改造和政治学习. 从第1、2期开始,刊物内容也作了一些调整, 主要着重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科学政策的解释;辨明立场观点、讨论科学思想方法、科学工作方向的论述等.合刊上还发表了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第二次院务会议上所做的“中国科学院一年来的工作概况和当前的任务”, 以及会议总结“为人民科学的发展与祖国建设的胜利而奋斗”两篇报告.
4月
《科学通报》第4期上转载了“周外长严重抗议美国政府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中国人民、侵犯中国领空的声明”.
6月
《科学通报》与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出版的《自然科学》杂志合并.合并后的《科学通报》由文委规定四项任务:(1)对全国科学工作者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教育;(2)有系统地介绍苏联先进科学;(3)指导全国科学界的各种实际工作;(4)有计划地宣传并推广各种科学研究的成就. 发表《科学通报》与《自然科学》合并告读者书——“加强科学刊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 对刊物的读者对象、编辑方针做了说明.成立《科学通报》第一届编委会,由编译局副局长恽子强担任主任委员, 沈其益、葛庭燧任副主任委员,刘大年等6人为编委.在编译局下设立《科学通报》编辑室,由编译局副局长刘大年兼编辑室主任,许良英为副主任.
8月
修订《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具体规定了刊登下列各种性质的文稿:(1)批判科学思想中的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阐明人民政府的科学政策, 指导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3)介绍苏联先进科学及其他科学新知;(4)科学地总结我国劳动人民的经验或成就;(5)国内各种科学工作的一般性报道和批评;(6)各新民主主义国家科学界情况的介绍,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活动的批判及其反动性的揭露;(7)科学书刊的评介;(8)关于国内外科学工作及科学界动态的简短消息.
10月
《中国科学》外文版创刊(季刊), 任务为向国外介绍中国的科学成就.稿件主要由各专门学报编委会推荐,由作者译成外文(英、俄、德、法四种文字任选一种)在《中国科学》外文版上发表. 1952年共出版两期.《科学记录》外文版并入《中国科学》外文版.
12月
《科学通报》出版“反细菌战特刊”. 这是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美国在朝鲜和中国进行细菌战的报告书等文件的汇编.
1月
《科学通报》成立第二届编委会,以恽子强为主任委员, 沈其益、刘大年为副主任委员, 王竹溪等10人为编委.发表“编者前言”, 检查了过去半年来编辑工作上的缺点, 并提出了1953年工作的任务.
4月
中国科学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学通报》工作的决定”. “决定”规定了“《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指导全国科学工作, 使之服务于国家的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项工具”,要“加强刊物的思想性、政治性、战斗性, 以发挥它对全国科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6月
为了加强对《科学通报》编辑工作的领导, 院常务会议决定改组《科学通报》编委会,成立由竺可桢副院长为主任委员, 王斌等10人为编委的新的第三届编委会.编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刊物的编辑方针、计划与每个时期的中心内容.
7月
《科学通报》第7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向苏联科学界介绍中国科学现状的一批文章. 有钱三强的“中国近代科学概况”和刘大年的“中国历史科学现状”等.
9月
《科学通报》第9期发表了“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成果”的社论.
1月
《科学通报》第1期发表了“编后——对1954年编辑工作的几点说明”. 说明中指出:“1954年的《科学通报》一方面要努力逐步加强指导性和战斗性,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国家的科学政策,宣传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单位的方针、任务等,组织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工作中的普遍性问题或重要学术问题的讨论与工作经验的交流;另一方面,要努力走向通俗化与多样化,使内容生动活泼.”从今年起,除社论、较重要的论文和报告外,另开辟“科学动态与科学会议”、 “研究工作成果”、 “研究机构与工作经验”、 “国际科学动态与交流”、 “科学史与科学家介绍”、 “学术讨论”、 “本刊评论”、 “记事与观察”、“建议与批评”等栏目.发表了“贯彻所长会议的精神,做好1954年的工作”的社论和“中国科学院所长会议总结”,并加编者按.
2月
院务会议讨论了《科学通报》隶属问题,认为《科学通报》的性质实际上是本院院报,决定改属学术秘书处,由钱三强秘书长和武衡副秘书长领导.
4月
《科学通报》第4期发表了郭沫若院长“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这是郭院长向政务院所作的报告,并经政务会议讨论批准),以及“团结起来,为执行我们光荣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社论.同期还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关于访苏代表团工作的报告”.
6月
《科学通报》编辑室由编译局移归学术秘书处,由许良英任编辑室副主任.《科学通报》第6期发表了秦力生的“在科学研究机关中行政工作必须为做好科学研究工作而服务”一文.
8月
中国科学院成立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归科学出版社负责出版.《科学通报》编辑室仍留院部.《科学通报》第8期发表了“为苏联先进科学的历史性成就而欢呼”的社论.
10月
《科学通报》第10期发表了郭沫若院长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周年而写的“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一文.
1月
《科学通报》开辟了“苏联先进科学”、 “人民民主国家科学介绍”和“问题讨论”三个栏目.在第1期发表了郭沫若、杨钟健等为纪念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25周年而撰写的一组共六篇文章.
5月
《科学通报》第5期发表了“欢迎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我国”和“欢迎波兰科学院代表团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科学家访问我国”两篇社论.
6月
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委员会,分设数理化学部、生物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科学通报》发表了“庆祝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的社论.
7月
《科学通报》第7期上发表了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报告,以及吴有训、竺可桢、严济慈、潘梓年分别在各个学部会上的报告和中国科学院学部暂行组织规程.还发表了“贯彻学部成立大会决议,有计划地发展科学事业”的社论.
8月
《科学通报》第8期发表了“科学工作者要为全部实现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社论.
9月
《科学通报》第9期发表了“建立研究生制度,为培养科学干部而斗争”的社论,国务院关于批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的命令及条例全文.
10月
《科学通报》第10期发表了“以更多更大的科学工作成果来回答祖国对科学工作者的关怀”的社论.
11月
《科学通报》第11期转载了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制订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指示”以及“订好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社论.
12月
《科学通报》12期发表了“科学工作者为实现农业合作化而努力”的社论,并开辟了“关于制订科学工作远景计划的意见”专栏,发表了6位科学家的文章.
1月
《科学通报》第1期发表了“以更大的科学成就迎接1956年”的社论.
2月
《科学通报》第2期上发表了“做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工作”的社论.院常务会议讨论了“《科学通报》1955年工作总结和1956年计划纲要”.会议提出《科学通报》1956年的中心任务是:“加强院内外有关科学工作的重大措施,科学工作的主要成就、动态、经验,批判唯心主义学术思想开展学术讨论情况与国际科学交流情况的报道与介绍”.
4月
《科学通报》第4期发表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的社论.
6月
中科院成立宣传局,负责对外宣传报道工作.《科学通报》编辑室划归宣传局,由杜润生副秘书长领导,应幼梅任编辑室主任,范岱年任副主任兼宣传处工作.发表了“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的社论.
8月
《科学通报》开辟“笔谈百家争鸣”专栏,发表24位科学家的意见.
11月
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宣传局提出的“关于改进《科学通报》工作的意见”.会议决定,为了及时反映科研成果,从1957年起由原来的月刊改为半月刊,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做了较大的调整.它的主要内容共分以下五栏:(1)专论:包括科学工作的政策、方向、任务等的阐明和讨论,某一学科或某一重要学术问题研究工作发展状况的评述,重要学术会议的报道、总结等专论;(2)研究工作简报:有创造性结果的研究工作简短报告或初步报告;(3)科学界动态:介绍国内和国际科学界动态,介绍重要科学研究机构及其工作;(4)短论:反映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工作各方面的意见;(5)科学着作的简单介绍.第11期还发表了科学出版社社长赵仲池的“科学出版工作与百家争鸣”的文章.
12月
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决定:科学出版社增设《中国科学》、《科学记录》编辑室,任命蓝玲为编辑室主任,张为先为副主任.两刊自1957年开始均署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编.
1月
《科学通报》从第1期开始改版,增添了英文和俄文目录,便于国外读者的查阅.英文名称采用拉丁拼音:K'EHSUEHT'UNGPAO(SCIENTIA);俄文名称采用俄文拼音:КЭСЮЭТУНБАО(НАУЧНЫЙВЕСТНИК).
2月
《科学通报》第2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颁发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获奖科学研究论着评审意见”,还发表钱学森的“论技术科学”一文.
3月
院宣传局撤消,《科学通报》编辑室改属办公厅.
7月
《科学通报》第7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四个学部的工作报告”(摘要).
1月
《科学通报》第2期发表了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及其论文:“物理学中的宇称守恒定律和其他对称定律”及“弱相互作用和宇称不守恒”.
4月
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成立以陶孟和副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第四届《科学通报》编委会,张明远、汪志华、聂春荣、应幼梅等为常务委员.编委成员增加到24人.
8月
《中国科学》第一届编委会成立,共有编委17人.主编钱学森(后为恽子强),副主编贝时璋、张文裕(1958年以前,《中国科学》未设编委会,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领导,后为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领导).
12月
《科学通报》编辑室与办公厅资料室合并,成立调查研究室,负责《科学通报》编辑出版工作和国内外科技情报工作.应幼梅、黎功德任副主任,分管《科学通报》和原资料室工作.
1月
《科学通报》从本年起增添了“展望未来的科学”、“科学研究方向的讨论”、“地方办科学的经验”、“科学史与科学家”等栏目.在第1期上发表了本刊评论员的“回顾1958年”的评论和竺可桢副院长的“十年来的综合考察”一文.
9月
出版庆祝建国十周年专刊.《科学通报》发表了一组十年来中国各学科科学成就的文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地球物理学、技术科学等),并发表了聂荣臻副总理的“十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郭沫若院长的“科学战线上的巨大成就”和杜润生的“十年来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
10月
继续发表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国科学成就的文章(原子能、生物化学、冶金科学、高分子化学、海洋生物学、地球物理探矿、土木工程、水利科学等),以及“科学工作者以出色成就庆祝建国十周年”为标题的一系列科学成果.
1月
研究简报稿源严重短缺,《科学通报》又从半月刊改回月刊.内容以发表综合性学术文章为主.
7月
根据中央关于整顿刊物的决定,全国所有刊物均一律停刊进行书刊质量、保密检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均停刊整顿.11月继续出版.
9月
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通知:“鉴于目前各方面情况的变化,在精简机构中,经领导和群众再三鸣放讨论,一致认为可以撤销编译出版委员会的常设机关.经请示院领导批准,撤销编委会常设机关,今后由科学出版社作为编译出版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中国科学》编辑室与名词室由科学出版社代管.”
11—12月
《科学通报》编辑人员从调查研究室分出,与《科学报》编辑部合并,成立院报编辑室.编辑室仍属院办公厅,下设编辑组、采访通联组和行政事务组.张正光任主任,应幼梅、陈啸原、苏世生为副主任,分别掌管上述三个组.对外仍保留《科学通报》和《科学报》两个编辑部.
5月
科学出版社任命张为先为《中国科学》编辑室主任,汪洋为副主任.
8月
院决定成立政策研究室.原计划局科学简讯编辑室改属政策研究室为第一室;原办公厅调查研究室划归政策研究室为第二室;《科学通报》和院报编辑室也从办公厅划归政策研究室为第三室.计划局局长汪志华兼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应幼梅、苏世生为第三室的副主任.
11月
《科学通报》第11、12期分别发表了侯德封等关于“核子地球化学”一组各两篇文章,并加编者按语.
12月
《科学通报》第12期发表了戴问天、胡受奚对侯德封等的有关核子地球化学一组文章的意见.同时发表侯德封等的答辩.
1月
《科学通报》第1期发表了黄培华的“中国第四纪时期气候演变的初步探讨”一文,揭开了关于中国冰期问题的学术讨论.
2月
院常务会议通过决定,改组《科学通报》编委会,成立以严济慈为主任委员的第五届编委会,聘请全国各个重要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从事科学组织管理工作的负责同志共77人担任编委.在编委会内成立常务委员会,委员23人,主持日常工作.并在上海、长春两地成立分编委会,上海分编委会8人,由王应睐负责;长春分编委会5人,由吴学周负责.
3月
《科学通报》第3期上发表了曹照垣等的“关于中国冰期和间冰期问题”一文,对黄培华的文章进行了讨论,以后又发表了吴锡浩等人的文章.
4月
科学出版社任命汪洋为《中国科学》编辑室主任,余启顺为业务负责人,刘元元为秘书.
5月
《科学通报》开展了“关于群体与群体生理”、“巨猿究竟属于猿的系统还是人的系统”两个问题的讨论.
7月
《科学通报》第五届编委会正式成立,主编严济慈,编委78人.第一次全体编委会议讨论了编委会组织简则,以及编辑方针、措施、计划等问题.召开第五届第一次常务编辑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了成立9个专业组,负责制订选题计划、组稿、审稿、定稿、组织学术活动等工作.9个专业组是:(1)数学、天文学、力学组;(2)物理学组;(3)化学组;(4)动物学、基础医学组;(5)植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科学、林业科学组;(6)地质学、古生物学组;(7)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组;(8)技术科学组;(9)社论组.
8月
《科学通报》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赵石英的“我国农业方向的探讨”一文.
9月
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科学通报》编辑工作的决议”.决议指出:“《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科学刊物.它要全面反映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界的活动.”它的主要任务是:“应当积极宣传党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决定和措施;应当根据党的方针政策,针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重大问题,介绍经验、发表评论;应当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促进自由探讨,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应当密切关怀和扶植科学技术中的新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成长;应当及时地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向;最后,它应当成为沟通科学技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桥梁,不仅面向专家,还必须面向整个科学技术界;不仅面向整个科学技术界,还必须面向各条建设战线上关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读者.为此,除了不断提高科学性外,必须注意提高刊物的政策性、思想性,加强刊物的群众性.”
10月
《科学通报》第10期上发表了黄培华的“关于长江以南地区冰川遗迹问题”一文,回答曹照垣等的文章.
12月
《科学通报》建立各研究所的通讯员网.召开编委会第二次常务委员会议,修订了1964年征稿简则,确定征稿内容为:(1)有关我国科学技术方针、政策和重大技术措施的科学问题;(2)科学技术中重要方向、课题和研究方法;(3)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科学技术干部培养工作等问题;(4)我国科学技术进展的综合性评述或专题评述;(5)重要学术问题及科学论着的评论,以及不同见解的讨论;(6)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以及重要研究工作成果的报道;(7)我国科学技术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会议的报道;(8)对科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9)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新领域、新方向、新成就和重要学术活动的介绍和评论;(10)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新兴国家的重要科学活动的报道.
3月
《科学通报》今年第3期上发表了竺可桢副院长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此文发表后,毛主席曾接见了作者,并询问了一些有关科学问题.《人民日报》和《地理学报》等也先后转载了此文.第3期再次发表曹照垣等的“庐山及其东北麓的冰川遗迹”一文,回复黄培华的文章.
9月
为庆祝北京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科学通报》发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团结起来为发展人民的科学事业而奋斗”的社论.10月
《科学通报》第10期刊登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政府声明、新闻公报,发表了“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中国科学发展的十五年”的国庆社论.
11月
《科学通报》第11期发表了“从胰岛素A及B链重合成胰岛素以及A及B链肽段的合成”的重要成果.
12月
《科学通报》编辑部同志拜访了京区及京外编委40余人,听取他们对刊物和编辑部最近一年来工作的意见以及今后努力方向的指示.大多数编委认为,《科学通报》一年来在质量上有所提高,不少文章(例如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研究、倪志福钻头、一万二千吨水压机,以及我国创伤外科的进展等文),很受欢迎.但在内容安排和文章选择方面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1月
召开京区编委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科学通报》1965年工作,着重研究如何加强刊物的政策性、思想性,以及如何加强学术动态报道的问题.
3月
《中国科学》秘书刘元元调离编辑室,调李崇惠任秘书.
6月
《科学通报》第6期刊登了“我国又一颗原子弹在西部上空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
10月
院常务会议决定,《科学通报》编辑部自1966年起与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编辑室合并,交科学出版社代管.它的主要任务将以较大的篇幅来发表研究工作简报,适当刊登一些按学科评述我国研究工作进展的学术性文章和学术着作的评介.
11月
《科学通报》第11期发表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的成果简报.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有关科学研究工作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编委会向院常务会议提出“关于《科学通报》调整内容及改变刊期的报告”.《科学通报》自1966年起拟作如下调整:(1)在内容上以发表研究工作简报为主,并适当刊登一些有较高质量的评述我国科学技术进展的文章和科学着作的评介;(2)刊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每期48面;(3)同时出版外文版.
12月
院常务会议决定增聘汪德昭、李声簧为编委会副主编,协助主编负责编委会的日常工作.《科学通报》编辑部自院部迁往科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编辑室合并,并筹备1966年的出刊工作.
1月
召开编委会常务委员会议,讨论有关《科学通报》调整内容、改变刊期和增加外文版事宜.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科学通报》调整内容、改变刊期和增加外文版的报告”的决议.《科学通报》外文版名称改用汉语拼音KEXUETONGBAO.在封面刊名下加注:ASemi-monthlyJournalofScience.在《科学通报》第1期中、外文版上刊登“致读者书”.发表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他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月
科学通报》第9期发表了“我国进行含有热核材料的核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陈景润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文简报(俗称哥德巴赫猜想).
6月
《科学通报》第6期发表了“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一组四篇文章.
9月
科学出版社党领导小组向院党委提出关于《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暂时停刊的报告.《中国科学》从1966年第7期起暂时停刊.《科学通报》中、外文版从1966年第13期起暂时停刊.
10月
院党委函复,关于《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停刊事宜,经请示聂副总理同意停刊.
12月
经过十年浩劫,两刊停刊6年后,根据全国出版会议精神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建议,经中国科学院1971年12月12日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恢复《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辑出版工作.在科学出版社陈伯林副总编领导下,筹备工作由丁乃刚、杨丽华等同志负责,组成由卢素芳等5人参加的复刊筹备组,完成复刊审批报告起草及试刊组稿等工作.
5月
科学出版社任命黄昭厚同志为《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室副主任,在丁乃刚、杨丽华参与下组成两刊临时领导小组,参与复刊和编辑部领导工作.
6月
从科学出版社罗山五七干校回京人员中先后选调叶蒸、朱咸滨、余启顺、孙启先、王心纯、李文范、刘延敏等业务骨干及时充实到编辑部,使复刊工作顺利进行.
7月
《中国科学》出试刊一期.试刊出版后分别在各地召开座谈会征求科技界意见.试刊上发表了我国重大科研成果,由生物物理所、物理所、上海生化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协作完成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
11月
经科学院核心小组批准,成立由24位科学家组成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临时编委会,11月在院核心小组成员岳志坚和吴有训副院长主持下,召开了复刊后第一次编委会会议,讨论了两刊的性质、任务和对象以及编委会组织简则等.经两刊临时编委会讨论决定,报院核心小组批准,两刊的性质和任务为:《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以理、工、农、医基础理论为主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其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自然科学理论;总结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遵照毛主席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登载自然科学不同观点的论文以及刊登我国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的文章.《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另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主要刊登我国自然科学重要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的简报;报道我国学术界动态和学术会议的情况,并适当刊登一些评述性的文章.两刊均以国内外科学技术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两刊今后由一个编委会领导,不再成立两个编委会.
1月
1973年1月召开了第二次编委会议.《中国科学》于1973年第一季度正式复刊,刊期为季刊,以中、外文两种版本分别在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版刊名用中文刊名,上加拉丁文刊名;外文版以拉丁文(ACTASCIENTIASINICA)作刊名,上加中文刊名.《科学通报》从1973年第三季度复刊,刊期为月刊,暂先出中文版(附外文目录)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名用中文刊名,下加汉语拼音刊名KEXUETONGBAO.
6月
《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全文发表了陈景润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关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发表了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不但科技界,一些驻我国大使馆亦来索取有关资料.
7月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第一届联合编委会正式成立,张文裕为主编,贝时璋、吴良珂为副主编,常务委员为张文裕、贝时璋、吴良珂、黄家驷、张文佑、童诗白、张青莲、方粹农、林自新,共有编委66人组成.两刊联合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7月2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张文裕主编主持,严济慈代表院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出席京区编委37人.会议讨论了1974年两刊的出版计划,决定:1《.中国科学》中、外文版改出双月刊.2.《科学通报》仍以中文版附外文目录形式出版月刊.3.通过《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组织简则.经第一届联合编委会研究决定,由上海、南京两地的编委组成编委会华东小组,请王应睐担任组长.
8月
编辑部派黄昭厚等同志去上海向编委会华东小组汇报7月28日两刊联合编委会在京成立时情况和编辑部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并听取华东地区编委的意见.
9月
由于文化大革命科技方面的刊物均停刊,《中国科学》复刊后,中文版的印数平均为26000册/期,外文版为6000册/期.《科学通报》中文版平均印数为9500册/期.《中国科学》中文版最高发行量曾达3万多份,充分体现了当时广大读者渴望对书刊的需求.
1月
《中国科学》中、外文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11月
学院宣传出版局张可凡、吴良珂等领导来编辑部商讨改进办刊问题.
6月
《中国科学》1975年5期发表了杨振宁等的“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受到学术界的关注(1976年6期又发表一篇).
8月
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不久,即来编辑部对《中国科学》的办刊方针进行了调整,并向科学出版社全体同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批判了极左路线,提出了出版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摘自《科学出版社三十周年》)
4月
长沙铁道学院侯振挺在《中国科学》1974年第2期上发表的“Q过程的唯一性准则”一文获英国戴维逊奖.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洛勒﹒戴维逊基金会主席P.Whittle教授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和我国驻英使馆,表彰侯解决了国际上40年来未解决的概率论方面一个难题-马尔可夫过程的一般理论.
8月
1976年8月编辑部石树德同志前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文学院学习二年.这是以教育部名义,由中国科学院选派,文革后第二批出国人员(1978年4月回国).
12月
两刊复刊后的5年期间,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心支持下,坚持办刊方针,发表了不少重大科研成果,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也发表了一些非自然科学的文章.
7月
《中国科学》今年第7期发表了吴文俊先生的“初等几何制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一文,首创了数学定理机器证明方法,被国际同行誉为“吴方法”.
2月
中国科学院任命黄继武为编委会常务副主编,主持两刊编辑部工作,黄昭厚仍为副主任.丁乃刚、杨丽华参与领导班子工作.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期刊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编辑部由黄昭厚等4人参加了会议.
3月
《中国科学》出版数学研究所张广厚的“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亏值渐近值和茹利雅方向的关系的研究”增刊一期.
5月
《中国科学》今年第5期发表了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丁烯氧化脱氢中钼催化剂的研究”一文,此项研究成果对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具有重大意义,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已广泛应用于生产.
6月
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同意院宣传出版局提出的“关于改进《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几点意见,成立了以严济慈副院长为主编,贝时璋、张文裕、李苏、黄家驷、金善宝、尹赞勋、张光斗、王竹溪、吴文俊、叶再生、黄继武为副主编,有112位科学家组成的第二届联合编委会.
8月
中国科学院文件(78)科发宣字1176号:关于《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部领导体制问题的通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我院主办的综合性刊物,办好两刊,对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宣传我国的科学成就,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都有重要作用,为把这两个刊物办好,院党组已决定调整两刊编委会,由严济慈副院长任主编,充实了副主编,两刊编辑部是两刊编委会的办事机构.编辑部设于科学出版社,日常工作由科学出版社党的领导小组代管,编辑部的编制定为40人.今后凡有关文件、简报应注意发给他们,有关会议和学术讨论等活动也应通知编辑部派人参加,并希望经常为编辑部推荐优秀论文和研究工作报告,协助进行组稿和审稿工作.”
9月
陈景润在1973年全文发表“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一文后,进一步发表了“1+2系数估计的进一步改进-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II)”一文.
10月
两刊编委会自1978年10月开始,不定期的出版了两刊的简报,简要报道了两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近况.《中国科学》发表了数学所张广厚的“关于整函数和亚纯函数的渐近解”一文,解决了英国着名数学家Hayman在国际函数论会议上提出的有关渐近值理论方面的4个难题,Hayman评价很高,当时美国和苏联也解决了此难题,但尚未发表,《中国科学》抢先发表了张的成果,为我国争得了荣誉.
11月
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第二届联合编委会第一次全体编委会议,会议重新明确了两刊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都是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们的任务是以马列主议、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反映我国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中国科学》发表基础科学以及农业、医学、技术科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的学术论文.《科学通报》以简报形式扼要报道各学科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阶段性科研成果.编委会会议期间共出9期会议简报.
11月
两刊第二届联合编委会上,李昌同志代表院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两刊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国际间科技合作和交流的需要,《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都应大力加强,都应有外文版,科研成果有的需要推广,有的理论上的东西也要通过刊物宣传出去,我们不重视刊物,就是不重视我们的科研成果.”
12月
我国重大研究成果人工合成核酸成功,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多核苷酸合成的研究-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3'端CpGpGpA32PCpUpCpCpA核糖十二核苷十一磷酸及ApUpUpC32pCpGpA32pCpUpCpGpUpCpCpA核糖十六核苷十五磷酸的合成”等多篇论文.该成果由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1987年该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月
编辑部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顿机构健全工作制度,经科学出版社报请正、副主编会议审定,编辑部组织机构为:主任黄继武(兼),副主任黄昭厚、丁乃刚,秘书组组长杨丽华,中国科学中文组组长朱咸滨,外文组组长孙启先,科学通报编辑组长叶蒸.《中国科学》中、外文版从1979年1月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篇幅分别为104面和120面.《科学通报》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每期为48面,并从今年第1期起恢复赠送作者抽印本30份.
2月
中国科学院转发“《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全体会议纪要及有关文件”,致院直属并双重领导各单位.
7月
根据两刊正、副主编1979年第三次会议决定从1980年开始两刊各增加一个印张(16面).《中国科学》中文版(月刊)每期增至112面,另加8面铜版纸插图.《中国科学》外文版(月刊)每期增至128面,每篇文章的铜版图必须插入该文正文之内.《科学通报》中文版(半月刊)每期增至64面.《科学通报》从1979年7月起对研究简报增加了英文摘要.
8月
197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学部大会上制定的中国科学院院章中,又明确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两个自然科学综合性刊物.
9月
根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正、副主编1979年第一次会议的决定,为了加强宣传,向国外科学界先赠送一部分刊物,由编委提出赠送名单,从7月份开始向美、英、法、日、西德等55个国家的科研单位、图书馆、科学家赠送.《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各赠529份,赠至1980年底止,共赠送《中国科学》3174期,《科学通报》6348期.
12月
为了解决稿件积压过多,《中国科学》中、外文版各出版数学专辑一册.
1月
为了加强编委审稿工作,正、副主编会议通过增聘张致一、杨遵仪、邹承鲁、庄巧生、钱宁、陈庆宣、陆学善、孙承谔八位科学家为编委.经中国科学院报请国家科委批准,《科学通报》外文版(月刊)恢复出版.刊名以汉语拼音(《KEXUETONGBAO》)为主,下加英文说明AMonthlyJournalofScience.
2月
科学出版社任命黄昭厚为两刊编辑室主任,丁乃刚为副主任.
3月
严济慈主编就两刊提出的改进外文版对国外的发行工作的建议,发表了意见,并传达了院领导的意见,科学出版社要管好对外的发行工作.
4月
4月20日,两刊正、副主编1980年第一次会议在院部召开,会议听取了编辑部工作情况汇报,并对1980—1981年的工作计划及积压稿件、周期、发行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在今年底召开本届联合编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10月
《中国科学》1980年9期发表了国防科技大学范植华等同志的有关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高速巨型计算机中的向量运算识别的研究,在中美软件工程学术讨论会上,国内外专家一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出版社与美国Gordon出版公司就《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外文版在世界范围的发行和合作等问题达成协议.
11月
1980年正、副主编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为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能纳入国际出版物数据系统,决定两刊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加入国际标准期刊编号(简称ISSN),征得该组织同意后,给予统一编号为:《中国科学》ISSN-0253-7870《科学通报》ISSN-0250-7862
12月
《科学通报》(中文版)1980年出版增刊数理化专辑一册.《中国科学》(中文版)1980年出版专辑“光子、轻子、层子和胶子”一册.
3月
两刊常务副主编黄继武同志在中国科学院1981年工作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题为“迅速报道科研成果,积极促进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第二次期刊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编辑部由黄昭厚等3同志前去参加.
4月
4月11日召开两刊正、副主编1981年第一次会议,会上讨论了三个问题:1.1979—1980年两年来工作总结,2.两刊1981—1985年发展规划,3.关于召开联合编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问题.
8月
8月5—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联合编委会第二次全体编委会议,会议由副主编贝时璋主持,黄家驷副主编作了编委会工作报告,严济慈主编讲了话.会议上讨论了审稿、组稿和发行等问题,特别对某些稿件的审阅意见进行了讨论.
11月
11月27日两刊主编严济慈致函中国科学院领导:“根据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按两刊1982—1986年发展计划,《中国科学》中、外文版从1982年开始分A,B辑出版,《科学通报》中、外文版逐年增加篇幅外,拟在条件具备时,将半月刊改为周刊,为此请院适当增加两刊编辑力量,加强印刷出版工作,改善编辑部条件,以适应院刊逐年发展需要.”
1月
《中国科学》中、外文版自1982年起分为A、B两辑出版,A辑包括:数、理、化、技术、天文.B辑包括:生物、农学、医学、地球物理.
4月
院科发干字(82)0691号提职通知中,两刊编辑部王心纯、孙娴柔、牛其新3人定为正译审,(82)676号提职通知中,两刊叶蒸、孙启先定为副编审.
6月
我国独立培养出第一批博士中(共6位),在两刊发表论文的有马中骐、赵林城、白志东、李尚志和谢惠民5人.
11月
编委会派黄昭厚主任代表《中国科学》杂志出席孟加拉科学年会.
1月
根据科学出版社与美国Gordon出版公司的双边合作协议,1983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同意与美国Gordon出版公司交换编辑人员,聂崇厚同志前往纽约该公司工作一年(1984年2月回国).
4月
《科学通报》外文版增出数理化专辑一期.
12月
《中国科学》自1980年至1983年期间,涂光炽等发表了有关“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等8篇论文,该成果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5月
科学出版社任命丁乃刚为主任,石树德、朱咸滨为副主任.为了提高《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编辑质量,对编辑加工有章可循,两刊体例在原来基础上,补充修订了体例,并印刷成册.
6月
科学院转发国家科委:“关于检查整顿全国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的通知”.要求认真检查办刊方针、办刊条件和刊物内容质量,重点检查1982年下半年以来发表文章的社会效果和影响,对科学技术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培养人才等.(编辑部于8月中旬将检查结果书面报院出版委)
8月
主编严济慈因工作繁忙,经院领导批准,辞去主编职务.院务会议决定改组编委会.《中国科学》第五届《科学通报》第八届编委会(第三届联合编委会)任命叶笃正副院长为主编,吴文俊、周光召、谈镐生、徐光宪、叶连俊、胡含、卢良恕、罗沛霖、吴阶平、张立政、黄继武为副主编,共由编委150人组成.8月23日,两刊1984年第一次正、副主编会议在友谊宾馆北工字楼召开,会议由主编叶笃正主持.会上,重申了两刊的共同任务是:反映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科学》发表具有创造性、代表我国科学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一样,具有同样标准,但以研究简报和研究通讯的形式,扼要介绍重要科研成果和阶段性工作报告.会议讨论了:1.听取常务副主编黄继武汇报上届编委会工作和下届编委会筹备情况.2.商定下届编委会编委名单.3.确定召开编委会全体编委会事宜.
9月
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纪要中指出: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出版委提出的“关于改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和加强两刊编辑部工作的报告”.9月7日两刊编委会常务副主编黄继武和副主编张立政联名写信给出版委转院领导,要求尽快给编辑部落实经费、人事指标和物资等条件.
11月
为了加强编委间和编委与编辑部间的经常联系,使今后两刊更有效地做好编审工作,决定出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刊讯”.1984年11月5日出第1期.11月22日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了1984年正、副主编第二次会议,会议由主编叶笃正主持,主要讨论了召开两刊编委会全体会议的有关事宜和庆祝创刊35周年茶话会准备情况的汇报.
12月
《中国科学》第五届、《科学通报》第八届(第三届联合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紫玉饭店召开,会议由叶笃正主编主持.会议就大会的报告和编委们的讨论意见,做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决议:1.会议同意叶笃正同志关于对两刊工作成绩的估计和办刊方针,以及今后措施,修改后交编辑部执行.2.原则同意1984年工作安排和1986—1990年两刊发展规划,并报请院领导为实现七﹒五规划应给予必要的物质保证.
12月
在两刊编委会召开期间,12月6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两刊创刊35周年茶话会.方毅、严济慈、周培源等同志到会祝贺并讲了话.两刊创刊35周年纪念领导题词:“办好两刊促进学术进步”-方毅.“《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是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两个自然科学综合性刊物,三十五来,两刊为及时报道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希望再接再励,缩短刊期,把两刊办成世界上第一流的学术刊物”-严济慈“加强科技研究成就宣传,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腾飞”-周培源“推广我国科技新成就,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张爱萍“在过去的三十五年中,《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它特有的办刊宗旨和综合性、权威性的学术内容,获得了国内外科学界的信任,成为宣传我国科学技术成就,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能以更快的步伐前进,为我国的科学技术繁荣和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钱三强“衷心祝愿我院的这两个刊物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继续尽快尽好地刊登我国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介绍国际科学技术最新重要发展动态、为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更好更多的贡献”-卢嘉锡
12月
在庆祝两刊创刊35周年的招待会上,方毅同志讲话中指出:“希望两刊发现更多的人才,多发表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果.”
12月
在两刊第三届联合编委会召开期间,编委们在讨论到两刊成绩和发展时,认为办好两刊确实是促进学术进步,提高我国学术水平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关单位和领导应充分认识和重视这一环节的地位和作用,给两刊编辑部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编委们创议给方毅、宋健同志写一封信,表明编委的看法和意见,此信由叶笃正、吴文俊、谈镐生、曹天钦、梁栋材、卢良恕、杨芙清等56位编委亲自签名发出.方毅同志批示:请宋健同志会同科技政策部门研究,并提出意见,报耀邦同志.科委有关部门写明情况,送宋健批示:“请林自新同志看看这个材料,提出怎么办的想法,例如:①能否投资改造印刷厂?②两刊能否增加篇幅?加大吞吐量;③编辑人员的待遇在工资改革后能否有所提高?④发行问题如何改善?等等”.
12月
两刊创刊三十五周年期间,以下报刊均发了消息和报道:1.新华通讯社,2.国际广播电台,3.中央电视台,4.中国新闻,5.人民日报,6.光明日报,7.科学报,8.中国教育报,9.北京晚报.
2月
根据宋健同志的批示,林自新同志与委内同志交换意见后,转批给科学院余志华同志并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请科学院考虑,在科学院范围内可采取哪些措施?可否在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哪些问题科学院难以解决,也请提出”.余志华同志批:“请明健、永畅、笃正同志提出处理意见,再报宋健同志”.
3月
中国科学院转发《国务院关于期刊出版实行自负盈亏的通知》,结合科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意见,有关两刊的有:1.暂时做不到自负盈亏的,可向院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可给予定额补贴,但要切实制定出减亏措施;2.参照文化部的《书籍稿酬试行规定》制定稿酬实施细则;3.可按文化部文出字(84)第1868号《关于调整图书定价的通知》精神,适当调整期刊定价.
4月
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优秀学术期刊表彰大会.《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均获优秀期刊一等奖.编辑部华婉君同志作为中科院访问学者去美国Wiley出版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工作.
5月
5月18日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了本届编委会第四次正、副主编会议,会上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决议:1.《中国科学》(中文版)A,B辑每期可增加一个印张,《科学通报》(外文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2.改善两刊国外发行工作.3.提高论文审查的质量.4.可分学科召开编委会的问题.
8月
副主编吴文俊来信认为“过去《科学通报》曾发表过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章,华老1963年“有限与无穷,离散与连续”一文即其一例,文革以后这类文章消失了,《科学通报》只载专门的论文,我认为应该适当恢复.华老此文即属此类,而非专门论文,不妨以此文为开端,以后在通报上发表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类似文章,请编辑部考虑”.华罗庚先生先后在《科学通报》上共发表了13篇.1985年8月3日由当时的科学出版社社长张立政与英国培格曼(Pergamon)出版公司签订了海外独家销售《中国科学》A、B辑和《科学通报》英文版,按每种5万美元,每年支付编辑部15万美元,1986年生效,有效期5年.从此,两刊正式进入国际发行渠道.
10月
根据两刊编委会正、副主编会议的决定,两刊编辑部组织了由副主编黄继武、编辑部正、副主任丁乃刚、石树德和编辑张龙组成的访问团,出国赴法、英、美等国访问,目的是:1.了解国外综合性学术刊物的情况,为两刊的工作有所借鉴.2.访问国外杂志编辑部和出版单位,建立联系,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对外交流打好基础.
12月
两刊编辑部荣获1985年科学出版社先进集体.今年第5次正、副主编会议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召开,会议听取了两刊编辑部1985年工作汇报和赴英、美、法国访问情况汇报,并讨论有关问题.1.编辑部人员编制的落实.2.《中国科学》稿件积压过多,决定出一本中文增刊.3.现代化管理问题.4.发行困难问题.
11月5-6日,首届“信息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会议中心隆重召开,400余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常务副主编王东明教授主持了5日上午的开幕式。《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原主编杨芙清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周德进局长、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董事长与会并致辞。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及《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主编李未院士做了报告。此次论坛是《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创刊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作为技术科学论坛第45次学术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大众杂志社共同主办,并得到东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大力支持。
1月
1月4日下午,《科学通报》与《科学时报》编辑记者座谈会在国家科学图书馆7楼院士活动中心会议室召开。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双方对彼此的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未来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在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后将要结合双方的优势资源,促使未来的合作上升到战略层面,促进《科学通报》和《科学时报》的共同发展。
1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总结交流暨新春团拜会于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召开。周光召荣誉总主编,朱作言总主编,杨乐、黎乐民、王大成、严陆光、李未、夏建白主编,陈颙、聂玉昕常务副主编出席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杰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曹效业副秘书长、周德进局长、戴明华副主任、刘峰松副局长、傅敏处长、刘清处长应邀出席,科学大众杂志社与各辑编辑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3月
3月18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举行,科学大众杂志社喜获三项大奖。在本届出版政府奖的评选中,《科学通报》荣获期刊奖,《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荣获期刊奖提名奖,科学大众杂志社副总编辑任胜利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学:数学》主编杨乐院士作为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
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员会向杂志社发来贺信,祝贺《科学通报》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荣获期刊提名奖。
5月
5月24-26日,“科学与中国”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走进科研院校”活动在长春顺利进行。此次活动共举办了三场“科学与中国”院士报告会及六场以科技期刊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化学》主编黎乐民院士,《中国科学:化学》编委周其林院士、柴之芳院士、郑兰荪院士出席活动并做专题报告,《中国科学:数学》常务副主编李文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盛海涛、史宇坤,科学大众杂志社董事长彭斌、总编辑史永超、副总编辑任胜利及部分编辑部成员参加了活动。
6月
2011年6月,美国汤森路透公司发布了最新的期刊引文分析统计报告(2010)。《中国科学》系列英文版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取得重大突破,8种期刊中7个影响因子上升,其中5种期刊超过1。继《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去年突破1以来,今年又有4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超过1,分别是《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345)、《中国科学:地球科学》(1.271)、《科学通报》(1.087)、《中国科学:化学》(1.042),《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达到1.195。
6月23日,《中国科学: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编委会(京区)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编委会议有32名正副主编和编委出席。会议对力学分刊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7月
7月 5 日下午,由《科学通报》发起并联合与中国微生物学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六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认识‘超级细菌’——从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到耐药性超级细菌”。 徐建国研究员 、杨瑞馥研究员、于军研究员分别作科普报告并接受到场媒体提问,近30家媒体与会并进行了报道。
8月
8月24~29日,由《中国科学:化学》主编黎乐民院士任团长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代表团一行5人对美国有关期刊出版机构进行了访问。代表团访问了Springer出版社纽约分社、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中心与美国物理学会(APS)出版社。值美国化学会年会在丹佛召开,8月28日,代表团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学:化学》海外编委会。代表团与薛子陵、任咏华、张金中等旅美编委一起,同美国化学会出版社行了交流,商谈了双方未来合作的有关事宜。
9月
9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的高层次系列学术活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开幕。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两刊”总主编朱作言及部分主编、编委出席了开幕式。科学大众杂志社成为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的长期协办单位。
10月
2011年10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第二届“受关注论文”评选揭晓. 郑永飞教授、汪品先教授撰写的2篇评述文章和吴福元研究员等3个课题组的研究论文分别入选.
11月
11月3~4日,“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走进科研院校”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带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数学辑编委马志明院士和王跃飞研究员、化学辑副主编陈洪渊院士、生命科学辑编委方精云院士、地球科学辑编委陈运泰院士、信息科学辑主编李未院士和编委郭光灿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学术活动处傅敏处长,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董事长、严谨副总经理以及“两刊”部分编辑部负责人和编辑。两天时间里,代表团走访了香港四所知名高校——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多场报告会。
11月10日,《科学通报》生命科学编委会会议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科学通报》生命科学领域副主编田志刚、吴家睿、武维华和詹启敏,以及30余位编委参加了会议。
11月15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1年全体编委会会议在澳门科学馆举行。本次会议由科学大众杂志社主办,澳门大学承办,并得到了该校的全力支持。《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主编李未等26位编委,科学大众杂志社董事长彭斌等领导班子成员及编辑部代表出席了会议。
12月
12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学科责任编委会,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
12月18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LS)编委会第三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会议由王大成主编主持,《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先生、SCLS正副主编及编委2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领导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有关负责人和编辑参加了会议。
1月
1月9日晚,2012年“两刊”主编新春团拜会在京举行。团拜会由“两刊”总主编朱作言主持,“两刊”各辑主编杨乐、黎乐民、王大成、孙枢、严陆光、李未、王鼎盛、夏建白齐聚一堂。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杰副主任受邀到会并致辞,中国科学院潘教峰副秘书长、院士工作局周德进局长和刘峰松副局长、规划战略局张凤副局长,周光召先生秘书戴明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瑞平副秘书长、信息学部秦玉文常务副主任、宣传中心张香平主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柳建尧总裁,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彭斌副总经理等领导,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和编辑部负责同志出席了活动。
4月
4月7~8日,《科学通报》地球科学编委会会议暨第五届地球科学家学术沙龙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科学大众杂志社联合主办,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柴育成常务副主任和综合处刘羽处长、《科学通报》副主编郑永飞和郭正堂、《科学通报》39位地球科学编委、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活动处史宇坤等出席了会议。
4月11~13日,“科学与中国”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走进科研院校”活动在成都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包括两场学术与科普报告会及多场以科技期刊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亲自带队,詹启敏、林尊琪、梅宏院士以及管又飞教授出席活动并做报告。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和科学大众杂志社共同组织。4月12日上午,首场报告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举行。报告会由主会场和分会场两部分组成。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周学东教授致欢迎词,500余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聆听了报告。4月13日上午,朱作言、林尊琪和梅宏三位院士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作了报告,报告会由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教授主持,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亚非教授出席报告会并致欢迎词。林尊琪院士作了关于“激光学科发展与激光核聚变”的报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梅宏院士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的软件技术”。院士报告受到200余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4月13~15日,作为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的分会场之一,第二届“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与科学大众杂志社共同主办,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协办。主题是“化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旨在强调化学在解决能源、医药、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等领域中的作用,促进化学与物理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渗透。《中国科学:化学》主编黎乐民院士、编委帅志刚教授和黄震教授共同担任此次论坛主席。在4月13日下午的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和AIP出版总监Mark Cassar分别致开幕词。
5月
2012年5月,“两刊”系列8种期刊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择优支持。近日,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公布了《2011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排行榜》,《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系列期刊有13种上榜,9种期刊排名明显上升。其中《科学通报》(英)、《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英)、《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英)、《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英)、《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5种期刊荣获一等基金,《中国科学 数学》(英)和《中国科学 化学》(英)获得二等基金,《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中)获得三等基金,受资助期刊数和金额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5月12日下午,《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主编会在北京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两刊”总主编朱作言,各辑主编杨乐、黎乐民、王大成、严陆光、王鼎盛、夏建白,以及陈颙常务副主编和赵沁平副主编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学术活动处傅敏处长、科学大众杂志社林鹏董事长、彭斌副董事长等领导以及编辑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8月
8月17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以下简称SCLS)2012年度常务编委会会议在青岛召开。
9月
9月13日,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编委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王鼎盛主编主持. 本次编委会议有33名正副主编和编委、杂志社史永超副总经理和编辑部全体人员出席.
10月
10月22~24日,由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和科学大众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走进科研院校”专项活动在南京开展。活动走访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等单位,举办了10场报告会,5场座谈会。作报告的有:“两刊”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物理辑主编王鼎盛、地球科学辑原编委黄荣辉、数学辑编委鄂维南和袁亚湘、《科学通报》副主编郑永飞、编委潘建伟以及张景中、沈绪榜等9位院士。在宁的院士,邢定玉、都有为、方成、张淑仪、陆埮、戎嘉余等出席了相关报告会和座谈会。院士工作局学术活动处业务主管向岚,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史永超和严谨等领导以及“两刊”部分编辑部负责人和编辑随同出席了相关活动。10月22日,朱作言总主编分别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大学作了题为“中国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期刊的现状分析”的精彩报告。此次系列活动还安排了多场以科普和学术内容为主的报告:郑永飞副主编分别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南京大学作了题为“钱学森之问与中国教育科技”的报告;黄荣辉院士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了题为“大气科学发展的百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鄂维南院士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作了题为“数学科学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报告;袁亚湘院士在南京师范大学作了题为“A Smoothing Trust Region Newton Method for Non-Lipschitz Optimizatio”的专业报告,在南京大学作了题为“从瞎子爬山到优化方法”的科普报告;张景中院士在南京大学作了题为“微积分的返璞归真”的报告;沈绪榜院士在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作了“粗粒度时空计算的思考”的报告;潘建伟院士在东南大学作了题为“量子信息前沿技术进展”的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对科研发展、科技期刊、科学教育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也有对地球科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等专业领域最新成果的介绍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主题丰富,观点新颖,内容精彩。听众们不仅被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报告内容所吸引,也被院士们激情昂扬、充满活力、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受益匪浅。报告会受到各院校师生的广泛欢迎,听众总人数达到2500余人。
10月 23日下午,由科学大众杂志社、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共同承办的第十九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诺贝尔奖的远与近——解读2012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本期活动邀请了三位知名专家做客现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郭光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饶毅教授与新华社音视频部董千齐先生共同主持了此次活动。三位专家以专业的视角,分别对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化学奖做了解读,并对诺贝尔奖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11月
11月2日《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正副主编换届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王鼎盛主编主持,本次会议有15位新老正副主编、杂志社副总经理史永超和编辑部成员出席。王鼎盛主编首先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新任副主编表示欢迎,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够参与到期刊建设的工作中来,并指出:期刊要“办上去”,还需要依靠新人,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态度。王主编特别感谢了上一届常务副主编聂玉昕所做的工作,并提议龚旗煌教授将接任下一届常务副主编的职务。会上,王主编介绍了上届编委会的工作和与副主编有关的工作程序和规范。他将刊物五年前的情况归纳为:历史辉煌、实力雄厚、任重道远。五年来,本刊在“快”、“大”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好”方面还差得较远,是今后将刊物“办上去”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12月
12月26日下午,“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颁牌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颁证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科学大众杂志社出版的“两刊”系列全部8种英文期刊及3种中文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国科学:化学》)被评为“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其中《科学通报》英文版在175种科技类学术期刊中位列第4。此外,《中国科学:数学》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文版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会上,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领导向获奖期刊授牌。
3月
3月15日,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编委会第十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王鼎盛主编主持. 共有53位正副主编和编委、及杂志社相关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3月25日上午,2013年度《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主编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静海、副秘书长曹效业、“两刊”总主编朱作言、老主编杨乐、黎乐民、孙枢、严陆光和新一届主编袁亚湘、王大成、郑永飞、叶恒强、王鼎盛,《科学通报》主编夏建白和信息科学辑常务副主编王东明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周德进、规划战略局副局长张凤及相关负责同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中心主任张香平、科学大众杂志社董事长林鹏和副董事长彭斌等领导以及编辑部负责同志到会。本次会议是“两刊”编委会换届后召开的第一次主编联席会议,会议分别由李静海副院长和朱作言总主编主持。
4月
4月28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英文版(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SCL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主编王大成院士及英文版编委会成员、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以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王大成主编和昌增益常务副主编共同主持。
5月
5月19日,第十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郑永飞主编、7位副主编、51位编委,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王志欣总经理等领导和地球科学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郑永飞主编主持。
5月30~31日,“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走进科研院校”活动在天津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总主编朱作言带队,《中国科学:化学》主编万立骏和编委段雪、《中国科学:化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李亚栋、孟安明院士出席活动并做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王敬泽副局长、科学大众杂志社王志欣总经理、任胜利总编辑以及部分编辑部负责人和编辑参加了活动。5月30日下午,在南开大学化学院进行了首场报告会,200余名师生聆听了万立骏关于“表面分子手性结构和形成机理的STM研究”的报告和李亚栋的主题为“纳米团簇与金属有机反应”的报告。31日下午,朱作言、孟安明为南开大学200余位师生做了精彩的报告
5月31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在西安召开了第十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王东明(法)、梅宏、郭雷、黄如、尤肖虎、赵沁平、T.P.Ma、葛树志、胡事民、胡伟武、纪越峰、姜钟平、敬忠良、来学嘉、李乐伟、李卫平、李学龙、廖桂生、刘盛纲、隆克平、吕建、马建峰、马平西、彭群生、齐越、权龙、宋士吉、孙富春、唐志敏、田捷、王东明(中)、王龙、王耀南、吴伟仁、吴一戎、谢维信、须成忠、徐宝文、徐宗本、许军、许可、殷勤业、张焕国、张霖、张钦宇、周志华等编委。科学大众杂志社史永超副总经理、宋扉副主任、《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部全体参加会议。
8月
8月,近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3年“百强报刊”推荐结果,其中100种科技期刊入选,我社《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名列其中。该评选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中国科学院共25种科技期刊入选该名单,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
9月
9月25日《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新一届编委会第一次正副主编扩大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召开。11位正副主编及来自上海、杭州、南京的部分编委,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及编辑部部分编辑出席了会议。张杰主编首先对大家来到上海交大出席本次会议表示欢迎,对王鼎盛主编为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所做的贡献表达深深的敬意。随后,季向东副主编从师资队伍、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对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做了详细介绍。王鼎盛主编做了题为“中国英文物理期刊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报告。
10月
10月21—22日,为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升和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与科学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顺利召开。论坛开幕式由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秦大河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出席并讲话。《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首先做了题为《办好学术期刊,促进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巡视员张泽青应邀做了《关于科技期刊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王鼎盛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党生先后做作了精彩的论坛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的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与广电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国内优秀英文刊物的主编、副主编以及部分海外出版机构的代表共80人出席了论坛。
11月
11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数学》第一届优秀论文颁奖活动于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同时,《中国科学:数学》新一届编委会召开了2013年度第二次正副主编扩大会议,本届正副主编、上届正副主编、优秀论文作者、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成员参加本次会议。颁奖活动由《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院士主持。
11月3日晚,《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3年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新一届主编、部分副主编和编委,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和编辑部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叶恒强主编主持。 叶恒强主编首先对各位编委的到来表示欢迎,他逐一介绍了到会编委,并向编委颁发了聘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编辑部主任安梅汇报了编辑部和编委会的近期工作情况。
12月
12月,《科学通报》2013年在网站主页上设立投票专区,开展了对前一年“最佳封面”和“优秀封面”的评选活动。经过一个月的公开投票,产生“最佳封面”2个(中、英文各1个),“优秀封面”4个(中、英文各2个)。本次活动旨在鼓励作者积极提供优秀的封面素材,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和吸引力,此次活动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经编辑部和编委会最终审定,《科学通报》编辑部将为获奖封面作者颁发证书及奖金。
12月,2012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和“最具贡献作者”、“优秀作者”的评选结果揭晓活动。近60位专家入选,《科学通报》将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1月
1月3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评选的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科学大众杂志社出版的《科学通报》再获第三届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这是《科学通报》自2011年以来第二次获此殊荣,也成为唯一的连续两届获正式奖的期刊。中国出版政府奖是我国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自2007年开始每3年评选一次,2011年首次设立期刊奖。本届政府奖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后新闻出版方面举办的第一个评选表彰活动,共有20种优秀刊物获得期刊奖(其中科技类期刊10种),从全国的9000多期刊中严格评选而来。
2014年1月,今日“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揭晓,我社《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化学》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种期刊的中英文版,以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4种期刊的英文版入选。同时,《中国科学:数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共3种期刊入选“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月
2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为感谢和表彰对刊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编委、审稿人和作者,近期开展了2013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和“影响力突出贡献作者”的评选活动。经正副主编会审定,陈国强、方竞、付小兵等22位编委被评选为“优秀编委”,陈凌懿、陈月琴、邓红雨等40位审稿专家被评选为“优秀审稿人”,曹济民、郝大程、宋微波等10位作者被评选为“影响力突出贡献作者”。
3月
3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开展的2013年“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的评选结果揭晓,评选活动遵循科学计量指标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佳论文”是从2008—2012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1001篇论文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研究员等人的“Timing, scale and mechanism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等10篇论文入选。“热点论文”是从2011—2012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384篇论文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一等奖空缺)。法国奥尔良大学Charvet Jacques教授等人的“Pala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ianshan belt, NW China”等9篇论文入选。
3月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全体编委会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会议由王大成主编和昌增益常务副主编主持。《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英文版34位编委会成员以及杂志社和编辑部10余位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了中、英文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部署了在新的情势下推动刊物继续前进的主要举措和工作重点。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到会并致辞。
3月11日下午,《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会议于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会议由主编袁亚湘主持,《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
3月15日,《中国科学:化学》于在京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共聘请26名化学领域的青年学者任青年工作委员。本届委员会任期2年,将配合编委会在审稿、投稿、组稿等方面开展工作。工作特别突出的青年委员将优先考虑入选编委会。
3月15日,SCIENCE CHINA Chemistry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在京举行,主编万立骏院士向获奖论文的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SCIENCE CHINA Chemistry近日评选出2011年度 8篇优秀论文给予奖励。评选活动遵循科学计量指标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其中,清华大学刘磊教授的“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decarboxylative cross-coupling reactions”一文,自发表以来,累计引次已达65次,在国内外同行中被广泛关注并参考。
4月
4月3日,《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第二次正副主编会议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会议由王鼎盛主编主持, 10位副主编和编辑部全体成员出席。编辑部主任黄延红以“提升学术质量”为主题进行了工作汇报。
6月
6月3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在山西太原召开了第十届编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由刊物主编李未主持,《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英文版40余位编委会成员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太原理工大学吕明校长作为东道主向大会致欢迎辞,李未主编代表杂志社和编委会向太原理工大学表示感谢。
8月
8月4日晚,《科学通报》新一届中文版材料科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举办。本次会议借第29届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之契机召开,是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学科编委会。会议由刘忠范副主编主持,14位新任编委和编辑部相关成员出席。
8月5日,作为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的分会之一,由科学大众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科学: 化学》主编万立骏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主编田禾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担任论坛主席,万立骏主编致开幕辞。 此次论坛有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8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
8月6日上午,2014年度《中国科学:数学》全体编委会议顺利召开,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及编委、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袁亚湘主编和王志欣总经理先后致欢迎词。会上宣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学:数学》杰出服务奖和优秀服务奖,以奖励过去一年审稿量最大的和较大的编委。杰出服务奖授予杨大春编委,优秀服务奖授予徐峰、陈志明、尚在久、张继平、王跃飞、邵启满等6位编委。袁亚湘主编、张伟平副主编向优秀服务奖代表邵启满、张继平颁奖。
8 月20 日上午,新一届《科学通报》(英文版)编委会物理学与天文学编委会议在科学大众杂志社召开。会议由龙桂鲁副主编主持,北京师范大学邓富国教授、清华大学王亚愚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志忠教授以及编辑部相关成员出席了会议。
8月21日,《科学通报》上海分编辑部合作组建签约仪式在科学出版社举行。中国科学院李静海副院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新一届《科学通报》英文版主编陈晓亚院士、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周德进局长、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倪福弟等嘉宾出席了签约仪式,共同见证了《科学通报》发展历程中的这一重要事件。签约仪式由科学大众杂志社林鹏董事长主持。
8月21日,《科学通报》英文版第13届正副主编会第一次会议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会议由陈晓亚主编主持。朱作言总主编、龙桂鲁、赵宇亮、牛耀龄、王连洲、赵天寿副主编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部分领导和《科学通报》编辑部英文版全体成员出席了会议。
8月22日,由科学大众杂志社主办,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协办的“第二届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召开。论坛由郑永飞院士主持。兰州大学王乘校长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本次学术论坛的主题为Crafoord奖解读。通过约请有关专家解读历届地学Crafoord奖获得者的成就和贡献,从中找出大师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所在,激励中国地球科学家产出高水平的成果。会议邀请了11位专家做报告。
9月
9月26日,《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正副主编第三次扩大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召开。会议由王鼎盛主编和张杰主编共同主持。张肇西、龙桂鲁,季向东,洪友士,符松,景益鹏,廖新浩副主编、上海和附近地区部分编委以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了会议。
10月
10月11日上午,《科学通报》中文版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编委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这是《科学通报》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3个分学科编委会。会议由许甫荣副主编主持,12位编委和编辑部成员出席了会议。
11月
11月24日,2014年度《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理事会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召开。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中科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及各学部常委会的院士,以及“两刊”各辑主编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科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主持。会上,“两刊”理事会副理事长、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介绍了编委会工作进展情况。白春礼院长做重要讲话并向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和“两刊”新任主编颁发了聘书。会议还修订了《<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理事会章程》。
11月24日下午,2014年度《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主编联席会议在中国科学院院部召开。“两刊”总主编朱作言,各辑主编(副主编)袁亚湘、田禾、王大成、郑永飞、叶恒强、李未、王鼎盛、李亚栋、陈晓亚、高福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刘春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闻中心张香平、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等有关领导,以及编辑部负责同志到会。会议由朱作言总主编主持。会上各辑主编或代表分别报告了新一届编委会组建以来的工作情况、亮点和体会,指出了刊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介绍了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的考虑。会议还围绕中英文刊物的定位、青年编委会的组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与刊物发展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最后,朱作言总主编指出,“两刊”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和节点,目前正处在新的节点。相信在5年内,“两刊”大部分分辑会实现既定的目标,完成跳跃式发展,进入新的轨道。“两刊”是代表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期刊,我们深感使命的光荣与豪迈,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期刊工作一步步做好。
12月
2014年12月,《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英文版)创刊号正式出版。
12月6日下午,2014年度《中国科学:数学》第二次正副主编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南楼召开,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
12月,在近期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排名中,我社多个刊物名列前茅。根据“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全部参评的3489种自然科学期刊中,《中国科学》系列各辑英文版、《科学通报》中英文版以及《中国科学:化学》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文版共11种刊物入围TOP5%,被评为“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数学》中文版入围TOP10%,被评为“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12月11日下午,Science Bulletin 生命科学与医学分学科编委会扩大会议暨国际影响力提升方案研讨会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有Science Bulletin 部分编委、上海地区部分院士和专家,中科院学部工作局、Springer中国、上海生科院期刊社、科学大众杂志社的有关领导。会议由陈晓亚主编主持。本次会议是自《科学通报》英文版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生命科学与医学编委会。
12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第二次正副主编会议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郑永飞主编,万卫星、郭正堂、陈发虎、吴福元、陈凌副主编出席会议,陈大可编委受焦念志副主编委托、张人禾编委受穆穆副主编委托参会。杂志社严谨副总经理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列席会议。
12月14日下午,在京10家地学期刊的主编以及编辑部负责人共聚一堂,召开办刊经验交流会。会议由《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大气科学进展》主编吕达仁院士、《地理学报》主编郑度院士、《国际数字地球学报》主编郭华东院士、《岩石学报》主编翟明国院士、《国家科学评论》地学副主编周忠和院士、《地球物理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洪教授、《地质学报》执行主编杨经绥教授,《海洋学报》和《科学通报》由编辑部负责人代表参会。会议旨在全面提升中国地学 SCI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地学期刊整体发展。
12月20日上午,《科学通报》中文版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编委会议在科学大众杂志社召开。会议由高福主编主持,12位新一届编委,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等领导和编辑部相关成员出席。
12月23日上午,《科学通报》英文版地球科学编委会会议在科学大众杂志社召开。会议由牛耀龄执行主编主持。黄小龙、李三忠、宋述光、袁训来、吴春明、赵志丹、曾令森、朱永官编委到会,腾方振和郑焰编委通过视频参会。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和编辑部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与会编委围绕开展多方位约稿,加快审稿速度,加大宣传推广,做好出版服务,争取政策支持等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形成了相应决议。牛耀龄执行主编指出,办好综合性期刊并不容易,希望大家群策群力,通过学科副主编以及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使《科学通报》英文版的影响力尽快提高,早日成为国际一流学术刊物。
1月
2015年1月,《科学通报(英文版)》由旬刊出版改为半月刊出版。
2015年1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揭晓了2014年“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的评选结果。评选活动遵循科学计量指标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佳论文”是从2009-2013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热点论文”是从2012-2013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一等奖空缺)。
1月28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召开了正副主编会。会议由李未主编主持,常务副主编赵沁平、梅宏、王东明,副主编张纪峰、尤肖虎、黄如,科学大众杂志社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2月
2月5日,《科学通报》中文版正副主编会议在京召开。“两刊”总主编朱作言、《科学通报》中文版主编高福以及各学科副主编许甫荣、韩布兴、王会军、刘忠范、何雅玲出席会议。参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大众杂志社有关领导及编辑部全体成员。
3月
3月25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以下简称信息辑)在武汉召开了第十届编委会第3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承办,李晓红校长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辞。李未主编做了“如何把握《中国科学》的发展机遇”的主题报告。赵沁平、梅宏两位常务副主编就信息辑中、英文版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分别做了报告。王东明(法)常务副主编和张纪峰、黄如、尤肖虎3位副主编分别对信息辑覆盖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微电子及通信四大学科做了详细而且深入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各自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为了开拓思路,本次会议还特邀张纪峰和周志华编委做了主题发言,对规范编委会工作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会议期间,编委们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学科前沿热点方向组稿、创办新兴栏目、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问题纷纷踊跃发言,为办好刊物献计献策。会上,李未主编为2014年度突出贡献编委敬忠良、刘盛纲、彭群生、谢维信、许可、王东明(中)和周志华颁发了奖状。
3月27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全体编委会在京召开。会议由王大成主编主持,《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会成员、杂志社相关领导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了刊物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讨论部署了在新情势下提升刊物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主要举措和2015年工作重点。
4月
4月1日,《中国科学:化学》全体编委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召开,《中国科学:化学》正副主编、编委、青年委员、优秀作者代表、杂志社领导和编辑部成员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先生特别受邀参会。 会议由万立骏主编主持。他指出,过去一年在编委们的努力下,期刊发展有了一定的进步,他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号召编委们继续为期刊的发展建言献策。朱作言总主编和基金委化学部常务副主任梁文平编委先后致辞,对刊物在2014年采取的各种创新举措给予了肯定,并希望编委们再接再厉,为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贡献智慧和力量。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表示,杂志社将继续全力支持编委会工作,依靠编委会的力量使期刊发展上升到新的台阶。为感谢编委和青年委员过去一年在期刊审稿、投稿、约稿、推广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并奖励优秀专辑组织者和优秀论文作者,刊物评选出19名优秀编委、7名优秀青年委员、4名优秀专题组织者、13篇优秀论文。会上,朱作言总主编和万立骏主编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4月14日,《中国科学: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正副主编第四次会议在科学大众杂志社召开, 会议由龚旗煌常务副主编主持。本次会议有13名正副主编、杂志社王志欣总经理和编辑部全体人员出席,其中有三名副主编通过在线视频参加会议。
4月25日下午,《中国科学:数学》本年度第一次正副主编会议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南楼召开,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会议重点审议了全体编委会议议程、2014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名单以及贺寿专辑实施方案,并评选了优秀论文,决定在全体编委会议上颁奖。
5月
5月28日上午,2015年度《中国科学:数学》全体编委会议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顺利举行,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及编委、优秀论文作者代表、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本次编委会与现代分析及其应用国际会议同时召开,该会议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广州大学、嘉兴学院联合举办。会上宣布了《中国科学:数学》2012-2013年发表的5篇优秀论文,颁发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数学》编委杰出服务奖和优秀服务奖,出席会议的正副主编分别向优秀论文作者和优秀编委颁奖。
6月
2015年6月公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科学》系列及《科学通报》英文刊的SCI影响因子较上年度普遍提升。《中国科学:化学》(1.695)、《中国科学:技术科学》(1.192)、《中国科学:信息科学》(0.850)以及《科学通报》(1.579)的影响因子均创出刊物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刊物年度总被引频次全面上涨(平均涨幅为35%左右),其中《科学通报》英文刊的年度总被引量达到10429次,位居国内SCI期刊之首。从同类期刊排名情况看,《中国科学》化学辑、生命科学辑、地球科学辑、信息科学辑和物理辑在国际同领域刊物中的位次较上年度均有所前进。《中国科学》数学辑、化学辑、技术科学辑和信息科学辑均位居国内同类期刊前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英文刊平均载文286篇,远远超出国内SCI期刊的平均载文量159篇。
6月24日,2015年Science Bulletin物理学与天文学编委会议召开。会议由执行主编龙桂鲁教授主持,采用现场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主会场设在科学大众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邓富国教授、清华大学王亚愚教授到会,斯威本科技大学胡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李传锋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教授和渥太华大学姚建平教授通过视频参会,编辑部相关成员出席了会议。
6月28日,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SCLS)2015年第二次正副主编会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召开。会议分析了刊物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讨论部署了在新情势下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主要举措,并落实了2015~2016年组稿计划。会上,王大成主编代表编委会和杂志社向卸任的医学副主编蒋澄宇教授表示感谢,同时向新履职医学副主编董尔丹教授表示欢迎。
8月
8月23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十届编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郑永飞主编主持,《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正副主编及编委50余人、科学大众杂志社有关领导和编辑部成员等出席了会议。会上,张人禾、李新和谢树成编委分别从热点学科组稿、国际组稿、交叉学科组稿三个方面做了典型发言。
9月
2015年9月,《科学通报》2014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评选结果揭晓。经编委会及编辑部提名推荐、主编审定,共评选出19位优秀编委和11位优秀审稿人获得表彰奖励。
2015年9月,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编委会和编辑部开展了2014年度系列优秀评选活动。按照评选规则和流程,最终评选出“Best Associate Editor Award”19位, “Best Reviewer Award”10位,“最具贡献作者”3位,“优秀作者”5位。评选旨在感谢和表彰编委会成员、审稿人以及作者在过去一年对期刊的发展和影响力提升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中,“最具贡献作者”和“优秀作者”是基于2013-2014年该作者团队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数量及文章的创新性、科学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等指标,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产生。Science Bulletin将向所有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10月
2015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百强报刊”推荐结果,其中100种科技期刊入选,我社《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名列其中。该评选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通过综合评价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影响力、出版经营能力等指标,优选排名前一百的刊物。此次中国科学院共有25种科技期刊入选,占总量的四分之一。
10月21日,Science Bulletin 工程学科编委会议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会议由执行主编赵天寿教授主持,副主编陈振乾教授、郭照立教授、郝勇研究员、倪萌教授、邵敏华教授到会,范智勇教授、汪霞教授、杨纯教授和Yi-Tung Chen教授通过视频参会,编辑部相关成员出席了会议。
10月31日上午,《科学通报》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编委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许甫荣副主编主持,汪景琇、高杰、仝殿民、兰岳恒、孙扬、陈志坚、章维益、蔡荣根、刘克新编委、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及编辑部相关成员出席了会议。会上,向新编委和优秀编委分别颁发了聘书和荣誉证书。
12月
2015年12月,编辑部收到来自Ei Compendex Editorial Office的邮件,《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中文版将将于2016年1月开始被Ei Compendex 收录。
12月2日下午,2015年度《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主编联席会议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会议由“两刊”总主编朱作言主持,袁亚湘、田禾、王大成、郑永飞、叶恒强、李未、王鼎盛、李亚栋、高福、陈晓亚等“两刊”各辑主编或副主编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谭铁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饶子和等有关领导受邀参会并做重要讲话。会议审议了《“两刊”“十三五”发展规划》及《“两刊”编辑委员会章程》修订草案,结合2015年度刊物工作进展及编委会工作情况,交流了亮点和经验,研究了刊物下一步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并就推进“两刊”学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充分发挥编委会和编辑部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2015年12月,近期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排名中,我社多个刊物名列前茅。根据“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全部参评的3500种科技期刊中,我社共有11种刊物入围TOP5%,被评为“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种刊物入围TOP10%,被评为“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其中《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国际影响力指数”在全部统计科技期刊中排名第6位,“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9758次)位居榜首;在同时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排名中,《科学通报》中、英文版“期刊影响力指数”分别位居国内综合性科技期刊前两名。
2015年12月,为鼓励科学家更多地投送优秀科技论文,不断提高《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开展了2015年“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的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遵循科学计量指标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定性评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最佳论文”是从2010-2014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一等奖空缺)。“热点论文”是从2013-2014年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发表的文章中遴选出来的,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
12月28日上午,《科学通报》2015年正副主编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高福主编、王会军、许甫荣、韩布兴、刘忠范、何雅玲副主编;科学大众杂志社彭斌副董事长、王志欣总经理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高福主编主持。
1月
在近期出版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第1期上,王大成主编和海外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钟伟民教授共同撰文“A new partnership for an impactful future”,宣布自2016年起,双方正式开始合作办刊。SCLS与CBIS的携手,将有助于SCLS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刊物学术水准与影响力的共同提高;也将有利于CBIS传承吴瑞教授为中国科学发展作贡献、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精神。CBIS将致力于推动海外华人及非华人科学家参与SCLS的发展,促进SCLS对一些前沿和交叉学科,以及可能影响未来生命科学走向的选题进行挖掘及报道。
2月
2月1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简称“NSR”)正副主编会以“主会场+视频”形式召开。中科院院长、NSR主编白春礼出席会议并讲话,NSR常务副主编蒲慕明,副主编和编委代表薛其坤、高松、施一公、逯高清、郭雷、郭正堂等,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蒲慕明主持。
3月
3月25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以下简称信息辑)在云南大学召开了第十届编委会第4次全体会议。会议由王东明常务副主编主持。云南大学张克勤副校长作为东道主致欢迎辞。李未主编为2015年度突出贡献编委龙腾、马建峰、张焕国颁发了奖状。向新聘任的副主编周志华和编委陈杰、陈虹、季新生、连勇、曾晓洋、陶小峰颁发了聘书,并向新聘任的栏目编委池保勇、王润声、段海滨、张中山、武刚颁发了聘书。
3月26日,《中国科学:化学》全体编委会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中国科学:化学》正副主编、编委、青年工作委员、杂志社领导和编辑部成员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万立骏主编担任主持。会上,傅强、刘庄、彭海琳、秦安军、王树涛、王新平、夏帆、赵永生、张晓兵9人被增选为第2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万立骏主编为其颁发了证书。会上还宣布了Science China Chemistry 2013年和2014年优秀论文、优秀专刊/专题组织奖、2015年热点论文奖,以及2015年度优秀编委和优秀青年委员名单。
3月28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会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王大成主编主持,《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会成员、杂志社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王大成主编宣布了2015年度“优秀编委”获奖名单,并与朱作言总主编、张亚平副院长共同为到会的优秀编委颁发了荣誉证书。
4月
4月18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集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于一体的科技期刊服务平台——SciEngine(engine.scichina.com)开始试运营。SciEngine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知识服务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由集团核心单位科学出版社委托科学大众杂志社研发,立足于《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的内容资源,旨在服务全院的科技期刊,是我国首个集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于一体的科技期刊服务平台。
4月21日,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荣誉副总裁James Testa一行访问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同期组织了院属优秀学术期刊SCI推介会,《中国科学 材料科学(英)》副主编王训在会上对刊物进行了全面介绍。
5月
5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科学》全体编委会在科学出版社召开。《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正副主编、编委、青年编委、杂志社领导和编辑部成员共37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叶主编宣布了2015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和高影响力论文获奖名单,并向到会代表颁发了证书,感谢他们为期刊发展做出的贡献。
6月
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科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在会上代表第七届学部主席团作了题为“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工作报告。报告对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学部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及未来两年的重点工作。报告用近500字的篇幅总结了在过去四年里,发挥学部平台办刊优势,积极探索“两刊”(《中国科学》系列刊物及《科学通报 》)办刊新模式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白春礼院长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改进“学部平台办刊”工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院士和全国科学家参与办好“两刊”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积极性。
6月13日,汤森路透公布了2015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我社出版的《中国科学》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及《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英文刊的SCI影响因子均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科学》化学辑和生命科学辑超过2,分别为2.429和2.297。《科学通报》英文刊的年度总被引量达到11001次,位居国内SCI期刊之首。《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首个影响因子达到8.0,在全球综合类期刊中紧随位列第5名。
7月
7月2日,《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SCPMA)全体编委会在北京召开。王鼎盛主编、龚旗煌常务副主编、30多位编委以及杂志社领导、编辑部成员出席了会议。会上王鼎盛主编向2015年度优秀副主编、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7月1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30佳”名单,科学大众杂志社主持的“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平台”融合发展项目入选榜单。
7月27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与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合作启动仪式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何鸣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总主编朱作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高福、CBIS会长钟伟民、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王敬泽、《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会成员以及北美办公室代表等出席启动仪式,“两刊”编委会秘书长彭斌负责主持。李静海副院长、何鸣鸿副主任、朱作言总主编共同为到会的北美办公室编委及部分新增补编委颁发了聘书。启动仪式结束后,召开了2016年《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第二次编委会会议。
8月
8月15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十届编委会第四次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由郑永飞主编主持,《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正副主编及编委50余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工作人员、科学大众杂志社有关领导和编辑部成员等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傅伯杰主任和郑永飞主编共同为新增编委颁发聘书,为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和热点文章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8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委会和科学大众杂志社主办,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协办的第三届“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在新疆举行。傅伯杰、郑永飞、朱日详、周忠和、杨元喜、郭正堂、焦念志、万卫星、王会军、陈发虎、郝芳、吴福元、张人禾等十余位中科院院士参会。
8月16日,2016年度《中国科学:数学》全体编委会议暨《中国科学:数学》生物数学论坛顺利举行,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及编委、生物数学论坛邀请报告人、科学大众杂志社总经理王志欣和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总主编朱作言、主编袁亚湘和与会副主编为获得2015年度《中国科学:数学》编委杰出服务奖和优秀服务奖的编委颁发了纪念奖牌,杰出服务奖授予许进超和张旭两位编委, 优秀服务奖授予柏兆俊、曹道民、刘克峰、孙六全、徐飞、许全华、郁星星等 7 位编委 。
9月
9月21日,“纪念‘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50周年暨湖南省农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座谈会”在长沙召开。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经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秘书长彭斌和《科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安瑞受邀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上,彭斌总经理将当年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的《科学通报》的精仿本赠送给袁隆平院士,并祝愿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再传佳音,早日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9月29日,由我社研发的国内首个集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于一体的科技期刊服务平台SciEngine自今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在与PubMed、Crossref、GoogleScholar、Altmetric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平台跨库的基础上,又成功实现了与国际知名数据库Web of Science (WoS)的平台对接。
10月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第 60 次论坛——“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科学大众杂志社协办。本次论坛是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由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和项目工作组组长、《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先后主持,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梅宏受秦大河主任委托到会致辞。论坛邀请8位嘉宾做了主题报告,他们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期刊出版全球总裁Philippe M.A.B. Terheggen、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物理学报》和 Chinese Physics B 主编欧阳钟灿、项目负责人朱作言、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纪峰。出席本次论坛的院士还有:《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主编王鼎盛、Science Bulletin主编陈晓亚、《岩石学报》主编翟明国、《中国科学:化学》编委李永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综合业务司副司长丁以绣、报刊司副司长赵秀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局长郑永和、计划局原局长孟宪平、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韩智勇等有关科研和出版管理部门领导、科研工作者、期刊出版领域专家共计130余人出席了论坛。
11月
11月10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两刊”理事会成员,“两刊”各辑主编、科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主持。“两刊”编委会秘书长彭斌代表编委会汇报了近两年来编委会的重点工作和进展,分析了目前“两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工作重点。“两刊”编委会总主编朱作言报告了《“两刊”“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关于改进和加强‘学部平台办刊’的具体措施建议”。会上,白春礼院长为到会的“两刊”理事会新聘理事颁发了聘书,为到会的“两刊”2016年度优秀编委、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颁发了证书。这是“两刊”整体层面上第一次开展评优活动。其中,“两刊”优秀编委和优秀作者由各辑编委会推荐,原则上每个编委会评选出1名优秀编委和1名优秀作者,优秀编辑由科学大众杂志社推荐,经总主编同意后,报理事会批准。本次共产生优秀编委11人、优秀作者10人和优秀编辑2人,其中6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月
12月19日,中国科协关于公布了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补名单,我社刊物发表的5篇论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2016年度优秀论文"。
1月
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赵忠贤研究员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同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赵忠贤、屠呦呦研究员学术生涯中首篇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都曾经在《科学通报》发表。
2月
2月14日,科学大众杂志社出版的SCIENCE CHINA Materials正式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旗下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等数据库收录,自创刊以来的所有文章被这些数据库检索,首个影响因子于2017年6月产生。
2月21日,Science Bulletin 与Elsevier国际合作启动会在科学出版社四合院举行。《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Science Bulletin 主编陈晓亚院士、执行主编龙桂鲁教授、赵宇亮研究员、赵天寿教授及副主编代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学部工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Elsevier和科学大众杂志社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启动会,启动会由科学出版社彭斌总经理主持。
4月
4月12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正副主编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家科学评论》主编白春礼出席并讲话,常务副主编蒲慕明,副主编和编委代表薛其坤、高松、方精云、朱彤、益小苏、郭雷等,以及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学出版社有关负责人及编辑部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蒲慕明主持。
4月12日,中国2型糖尿病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研究中心覆盖最广的IV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国糖尿病治疗策略研究新闻发布会在科学出版社举行,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2017年第3期。人民日报、CCTV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5月
5月23日,《科学通报》主编高福,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经理、《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会秘书长彭斌一行来到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家中拜访,并就《科学通报》即将出版的“青蒿素研究与进展”专辑进行工作汇报交流。
6月
6月7日,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团队一行来到科学出版社,对《科学通报(英文版)》、《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英文版)》四种入选期刊进行了现场工作指导。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在会上讲话,并提出了对刊物今后发展的要求。科学出版社总经理、科学大众杂志社副董事长彭斌参加会议。
6月14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2016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和《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9种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均创历史新高,平均提升51%。其中6种刊物跻身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的Q1区。《中国科学》化学辑、《科学通报》英文刊影响因子突破4。
6月30日,《科学通报》出版“青蒿素研究与发展”专辑,纪念《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一文发表40周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担任专辑特邀编辑。
7月
7月5日,《科学通报》主编高福在人民日报发表 “从《科学通报》论文到诺奖——中国科技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一文,介绍《科学通报》出版的“青蒿素的研究与发展”纪念专辑,呼吁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办好中国科技期刊。
9月
9月13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恩哥调研科学出版社,实地了解科学出版社发展情况,并来到《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编辑部,与“两刊”的编辑们进行了交流。林鹏董事长全程陪同调研。
9月14日,科学大众杂志社出版的SCIENCE CHINA Materials被Ei Compendex收录。这是SCMs继2017年2月被科睿唯安SCIE数据库收录后向国际化迈进的新一步。
10月
10月11日,中国科协公布第二届中国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名单,我社刊物发表的4篇论文入选,分别是:“Realizing over 10% efficiency in polymer solar cell by device optimization”、“埃博拉病毒入侵:人TIM分子的结构与结合PS的分子基础”、“A CRISPR/Cas9 toolkit for efficient targeted base editing to induce genetic variations in rice”、“三峡工程泥沙问题解决途径与运行效果研究”。
10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首个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被发现,Science Bulletin和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同步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10月30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两刊”理事会成员,“两刊”各辑现任和继任主编、科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两刊”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涛受白春礼理事长委托主持会议。
10月30日 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两刊”2017年度优秀编委、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评选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两刊”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涛为到会的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11月
11月23日,2017年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发布,科学大众杂志社多个刊物再次入选“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12月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公布获得2017年“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择优支持人员的名单,科学大众杂志社编辑王贵林、徐秀玲、郑真真、邹文娟入选。
12月21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在光明日报发表“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一文,谈了“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调研时的感受和政策建议。
12月21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新一届主编联席会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召开。会议由“两刊”总主编朱作言主持,李亚栋、葛力明、李永舫、李家洋、郑永飞、张统一、梅宏、谢心澄、高福等“两刊”各辑主编或副主编,“两刊”编委会秘书长、科学出版社总经理彭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苏荣辉,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学部工作局相关处室以及科学大众杂志社、各刊编辑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各辑主编或副主编报告了新一届编委会的组建情况、期刊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部署,部分连任主编还介绍了以往的办刊经验。
1月
1月11日,《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在北京召开全体编委会,会议由谢心澄主编主持。
1月17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评选的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我社出版的《科学通报》再获第四届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这是《科学通报》第三次获此殊荣,也是唯一连续三届获正式奖的期刊。另外,《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获得本届期刊奖提名奖。
1月19日,以“新起点、新征程,共筑新辉煌”为主题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年学科责任编委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李家洋主编主持。
2月
2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化学》新一届编委会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会议由万立骏主编主持。
2月3日上午,Science Bulletin 2018年度全体编委会会议在科学出版社贝子弘旿府召开,会议由王恩哥主编主持。
3月
3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推荐名单,我社《科学通报》(英文版)《中国科学:数学》(英文版)《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英文)《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等6种期刊入选。
3月24-25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新一届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海口召开,会议由梅宏主编主持。
4月
4月16日,《科学通报》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编委会会议在科学出版社贝子弘旿府召开,会议由许甫荣副主编主持。
4月22-25日《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SCLS)与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BIS)生命科学高端学术研讨会第3次会议“基因与基因组进化”在成都举办。会议由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承办,由美国芝加哥大学龙漫远教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和苏州大学沈百荣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5月
5月6日,《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第八届“化学的创新与发展论坛”于中国化学会年会期间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由主编万立骏院士和副主编赵宇亮院士共同担任论坛主席。
5月6日,《科学通报》化学、材料科学联合编委会议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化学学科副主编韩布兴院士和材料科学副主编刘忠范院士共同主持。
5月19日,《中国科学:数学》物质的拓扑态论坛成功在遵义师范学院召开,开幕式由主编袁亚湘院士主持。
5月20日,2018年度《中国科学:数学》全体编委会议在遵义师范学院召开,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
5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新一届编委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由张统一主编主持。
5月27日,《科学通报》2018年工程科学编委会会议在北京科学出版社弘旿贝子府召开,会议由工程学科副主编何雅玲院士主持。
6月
6月18日,首届“中国科学材料?创新奖”(Science China Materials Innovation Award)揭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研究员因其“在工业催化材料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单原子催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为该奖项的首位获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张希教授和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主编李亚栋教授在第二届单原子催化国际研讨会(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gle-Atom Catalysis)期间向张涛研究员颁发了获奖证书。“中国科学材料?创新奖”由Science China Materials杂志编委会和科学大众杂志社于2018年设立,旨在表彰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推动我国材料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此奖项每年评选一次,由Science China Materials编委会成员提名,Science China Materials正、副主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科学大众杂志社代表组成的评奖委员会决定最终人选。
6月26日(美国时间),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2017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我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科学》系列(SCIENCE CHINA Series)、《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英文刊以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能源化学》(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共11种期刊的SCI影响因子继去年取得重要突破后再创历史新高,平均提升17%。其中7种刊物位居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的Q1区,4种刊物位居Q2区。本年度,《国家科学评论》影响因子首次突破9、《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辑突破4、《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辑和《能源化学》突破3、《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辑和信息科学辑突破2、《中国科学》数学辑突破1。此次位于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的刊物有:《中国科学》数学辑、生命科学辑、物理辑、材料科学辑、《科学通报》英文刊,《国家科学评论》、《能源化学》。
8月
8月20日,《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第十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由郑永飞主编主持。
8月21日,第四届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成功举办。《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和副主编郭正堂院士担任论坛执行主席。
9月
9月11-12日,杂志社协助组织的以“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召开,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近40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热情高,达成一些共识和成果,各大媒体陆续做深度报道。
9月14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全体编委会议在深圳召开,会议由深圳大学医学部承办,李家洋主编主持。
9月15日上午,“‘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走进科研院校深圳大学报告会”顺利举行。报告会由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朱卫国教授主持,《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常务副主编曹晓风院士、编委宋尔卫教授、宋保亮教授和李国红研究员应邀作了学术报告。
10月
10月22日晚,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举行,科学大众杂志社Science China Materials编辑王贵林从17名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和其他三位选手共同荣膺一等奖。此外,《中国科学:数学》编辑杨志华获得大赛三等奖,科学大众杂志社获优秀组织奖。
10月23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发布了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结果,我社刊物发表的6篇论文入选,它们来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文版)。
10月29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第二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两刊”理事会理事长白春礼主持会议。会上,丁仲礼副院长宣读了“两刊”2018年度优秀编委、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名单,白春礼院长为到会的获奖者颁发了证书。2018年度,共产生了优秀编委10人、优秀作者10人和优秀编辑2人,其中6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两刊”第三次开展整体层面上的评优活动。
10月31日-11月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LS)与华人生物学家协会(CBIS)生命科学高端学术研讨会第4次会议“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先后于杭州和武汉举行。论坛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冯根生教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委)担任主席。
12月
12月1日,科技书刊全流程发布平台SciEngine(http://engine.scichina.com)新版上线。它结合前期平台的使用经验,充分满足了平台业务扩展和数据规模日益庞大的实际需要,使平台在响应速度、稳定性、安全性、承载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引入了全新的XML文件解析技术、缓存技术、异常处理机制等,有效提高了平台日常运营管理和期刊维护的效率。
1月
1月6日下午,《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正副主编会议在北京召开。郑永飞主编、郭正堂、陈发虎、朱茂炎、杨顶辉、傅绥燕副主编,罗德海编委(受穆穆副主编委托)、王晓雪编委(受焦念志副主编委托)出席会议。科学大众杂志社相关领导及《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郑永飞主编主持。会议还评选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度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以及最佳论文和热点论文。
1月9日,《科学通报》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学科编委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会彭斌秘书长主持。主编高福院士,学科编委白永飞、傅肃能、傅小兰、高山、蒋毅、王玺、严景华、殷刚、张华堂、赵同标及编辑部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中心唐隆华副主任、任胜利编审也特邀出席会议。
1月12日上午,Science Bulletin2019年度全体编委会会议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Science Bulletin主编王恩哥院士,执行主编陈发虎院士、王杉教授,各学科副主编,高影响力论文获奖作者代表,科学出版社彭斌总经理,科学大众杂志社领导及编辑部全体成员近8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恩哥主编主持,朱作言总主编致辞,科学出版社彭斌总经理代表杂志社发言,王恩哥主编,陈发虎、王杉执行主编,周豪慎常务副主编,孙晓明、卫敏、李斌副主编分别代表各学科编委会介绍了工作进展。朱作言总主编和王恩哥主编还为2018年度最具贡献奖获奖者、优秀编委和高影响力论文获奖代表一一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2月
2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主编工作会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顺利召开。会议由李家洋主编主持,朱玉贤、曹晓风常务副主编以及杂志社相关领导、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上,编辑部汇报了2018年刊物取得的进展,与会人员讨论分析了刊物发展现状,制定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部署了2019年在拓展优质稿源、推动刊物学术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重点工作,评选了年度优秀论文和优秀编委。
3月
3月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年度学科责任编委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正副主编、学科责任编委、编辑部成员及科学大众杂志社有关领导共计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李家洋主编以“同心协力,争创一流”为题作工作报告,朱玉贤常务副主编宣读了“2018年度优秀编委”名单,李家洋主编向与会获奖编委颁发了证书。
3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数学》2019年正副主编会议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会议由袁亚湘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数学》正副主编及编辑部成员出席会议。会议重点讨论和审议了英文语言润色工作、审稿流程、创刊70周年工作规划、策划专辑的学科分布和全体编委会日程安排等议题。
3月20日下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来科学出版社调研。万钢一行首先来到科学大众杂志社,详细了解了科技期刊出版的历史与现状,并与地球科学编辑部、数学编辑部、市场运维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万钢在调研时强调,在改革发展新形势下,科学出版社要明确目标使命,优化组织结构,推进市场化发展,建立开放平台,为创建一流期刊试点先行。
4月
4月12—14日,第六届《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热点论坛在武汉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信息科学》(SCIS)编辑部发起,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成红处长、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曾志刚教授、以及控制科学领域的一百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SCIS的副主编张纪峰研究员主持,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无人系统中的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共设23个报告,内容涉及智能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多无人机协同任务规划、基于自学习的无人系统优化控制、群体智能、智能可穿戴技术,以及和智能系统极其相关的情感计算、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类脑计算等研究方向,引起了与会老师的极大兴趣。论坛上蒋恺编辑介绍了期刊工作进展。此次论坛首次增加了沙龙环节:“什么是控制科学当前的热点?”,于13日晚上在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明义楼问道厅举行。
4月13日,《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9年度编委会会议在安徽绩溪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科学大众杂志社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协办。会议由汪卫华常务副主编主持,主编谢心澄院士致欢迎辞,主编肯定了期刊取得的进步,感谢各位编委的努力付出,同时也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彭斌总经理、安徽师范大学张庆亮校长受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致辞。《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40余位编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数理化办公室余和军副主任、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
4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数学》2019年度分析方向编委会议在四川大学数学学院召开。会议由葛力明副主编主持,《中国科学:数学》分析方向编委、客座编委、特邀专家、编辑部成员等出席会议。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Science China Press Co., Ltd. 科学大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459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