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logo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 (2009)

后记

  • Published Oct 19, 2018

后记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是支撑“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中文版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英文版近期也将由科学出版社和德国SPRINGER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

编制的基础研究成果。

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提出:“必须根据国家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尤其是从经济持续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持续进化和人类社会相协调的重点目标出发,深入进行战略研究,刻画未来20~30年的路线图和关键科技创新领域。”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开展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未来18个重要领域之一。

2007年8月,路甬祥院长对开展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做了进一步指示:“一是研究2050年的世界,分别从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生态与环境、科学技术进行前瞻,尤其要研究能源、资源、人口、健康、信息、安全、生态与环境、空间、海洋等,预测未来,了解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二是研究未来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挑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发展、能源结构、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国家安全、创新能力等应达到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科学技术需要给予的支持。三是研究科学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包括以人为本、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态环境、科技与文化、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等。四是研究科技对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包括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发展、能源结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知识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谐社会和国家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定位和职责。”

按照路院长的指示和院里统一部署,“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一部学术专着和一份研究报告。本书即是该学术专着,研究报告纳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统一出版发行。

2007年3月29日,路甬祥院长视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我就经济地理学科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空间规划实践工作的情况向路院长做了汇报。路院长听取汇报后,对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学在国内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在国家重大决策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对老中青相结合的经济地理研究队伍的创新实力表示称赞;并进一步强调,经济地理学就是要起到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院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秉承了周立三院士、吴传钧院士、胡序威先生所倡导的经济地理学方向,始终坚持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紧密围绕着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凝练重大经济地理学科学命题,在不同时期都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实践研究,如20世纪50~60年代的农业资源调查与综合农业区划、70年代的工业基地布局、80年代的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90年代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近年来,在陆大道院士的组织带领下,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宗旨,构建了我国地域开发理论体系,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和战略咨询项目,在调整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模式、推动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撑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方案制订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科学院是一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特殊学科。该学科在中国科学院的基本定位是:以资源环境科学为基础、以可持续性为研究方向、探究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科学命题、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在现实需求中凝练关键科学命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创新和推进学科发展、在学科建设的支撑下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质量水平”的发展道路,逐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实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在我国重大战略决策中体现中国科学院的作用,在全世界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国的特色。

区域发展路线图的研究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主,联合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

根据区域发展研究的特点和我国未来区域发展科技需求分析,区域发展路线图研究在贯彻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总体安排的基础上,在研究框架和组织方式上有一定的特色。一是采取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区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研究提出总体报告,专题研究侧重区域发展的重要部门和领域,区域研究则是以我国典型区域的发展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深入系统的研究为“中国至2050年区域发展科技领域的发展路线图”报告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采取老、中、青学者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多年从事区域发展研究、有着丰富经验积累的老专家,又有未来将肩负实施区域发展路线图研究任务的青年学者。三是采取院内外学者以及专家和决策者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吸纳高等院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学者,采取多种参与方式对项目进行咨询、研讨;认真听取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对我国区域发展前景的判断及对科技需求的意见。研究的过程,成为对我国区域发展走势和重大科学命题形成共识、凝练提升的过程。

按照区域发展路线图研究的总体设计,专着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总体研究,即第一篇。探讨区域发展研究的特性、未来区域发展走势及科技需求、区域发展研究重大命题以及中国科学院在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策略等。由陆大道、樊杰执笔完成第一篇第一章~第五章的编写。

二是专题研究,即第二篇。采用中、青年学者相结合的方式,从区域发展新因素(刘卫东、胡智勇执笔第六章)、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虞孝感、段学军执笔第七章)、工业(张文忠、马丽执笔第八章)、农业和乡村(刘彦随、龙花楼执笔第九章)、城镇化和人口(方创琳、黄金川执笔第十章)、休闲(陈田、刘家明、钟林生执笔第十一章)、交通基础设施(金凤君、王成金执笔第十二章)、生态环境与资源系统(董锁成、李宇执笔第十三章)、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高晓路、孙威执笔第十四章)等区域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或重要部门,进行路线图的专题研究。

三是区域研究,即第三篇。发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的优势,分别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杨桂山、陈雯执笔第十五章)、老工业基地(张平宇、马延吉、刘文新、黄建毅、程叶青执笔第十六章)、山区(邓伟、方一平、陈国阶执笔第十七章)和陆疆(张小雷、杨兆萍等执笔第十八章

参加本章研究和编写的人员还有雷军、杜红茹、杨国安、卢思佳、陈学刚、董雯、邸枫、董印、杨宇、谌莉、吴敬锐。

)区域发展的路线图设计进行研究。

全书由陆大道院士和我共同设计、对各部分提出编写要求和具体修改意见,并最后统稿。

我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类型多样。特别是在持续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地域空间结构无序的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区域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未来30~50年,我国区域发展又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人口规模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区域发展面临着重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紧迫需求。研究我国区域发展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是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部署。区域发展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研究成果,一定能够在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区域发展研究在我国是一门蓬勃发展的交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空间差异性、时间变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我国的区域发展研究包括6个相互关联的模块:机理——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及其驱动机制,部门——不同社会经济部门布局理论,区域——不同发展类型区域空间组织原理,格局与过程——区域发展格局生成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管治——提出调控人类空间行为和合理管制空间的对策体系,方法——现代区域分析方法和技术。

根据未来区域发展趋势和科技需求分析,近期(至2020年),重点揭示经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和空间过程,完善地域功能的空间识别系统,建立区域间物质能量流动过程、人口产业集疏过程、生态补偿及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的理论方法,形成支撑区域发展模拟的数据采集网络和信息平台。中期(到2030年),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物质保障、经济社会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探讨未来各主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目标空间”中区域发展的机制和趋势以及我国城镇化的科学进程和模式;构筑符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求的功能区域及其区域规划、区域政策支撑体系;以空间分析和模拟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为支撑,形成不同类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切实在实践中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远期(到2050年),探究环境与发展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建立人地关系“环境-社会动力学”理论体系,并在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模拟与辅助决策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各空间尺度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建立国土安全格局,大规模开展跨国界区域合作及发展问题的实证研究。

区域发展路线图研究是众多机构领导和研究人员心血的共同结晶。在路线图研究过程中,路甬祥院长以及其他院领导两次听取汇报,并对项目的开展给予了具体指导。院规划战略局潘教峰局长、张凤处长、王文远和陶诚等精心组织、大力协助。资源环境局傅伯杰局长、冯仁国副局长多次参加我们的研讨,从资源环境领域全局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还有佘之祥先生、俞孔坚教授、周尚意教授、王铮研究员等院内外专家参与和指导我们的项目研究。本所的刘毅所长、于贵瑞副所长、毛汉英先生等为项目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项目启动之时,吴传钧院士亲自参加研讨会,给予指导。项目成果付梓之际,吴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他定位的经济地理学是交叉学科的性质依然继续,他倡导的面向国家需求的学科建设方向依然继续,他开拓的把中国问题研究引入世界的事业依然继续。我们深切缅怀吴传钧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报告提出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目前,在路甬祥院长的关心下,在丁仲礼副院长的具体指导下,该系统建设的预研项目正在加紧启动。随着区域发展路线图的实施,中国科学院在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将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科技支持能力,区域发展研究的学科建设也将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研究员

2009年8月28日

Reference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Copyright 2019 Science China Press Co., Ltd. 科学大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459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