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秦汉的大一统,华夏族的族体规模、族群意识程度等方面已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汉民族开始形成了。文献记载,秦汉至辽宋夏金时期是汉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与中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各少数民族和部族,经过民族大迁徙和融合基本被汉民族同化了。但是,这一过程虽然很早便有学者就汉民族的民族关系、语言、文化等方面依据史料进行研究,但汉民族自身的人种成分构成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该过程则需要体质人类学者依据汉代以后墓葬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荥阳薛村遗址是一处夏代晚期至早商时期小型聚落和汉唐宋明清墓葬区重叠的大型遗址(墓地),2007年冬,楚小龙先生开始将该遗址的人骨标本交给我研究。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朱泓教授多次来河南考察,认为我可以依托薛村遗址的人骨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其中大量的汉、唐、宋金墓葬人骨是研究中原地区汉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融合及群体遗传基因改变等问题的重要材料,因此,朱泓教授吸收我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学考察(批准号:11&ZD182)的课题成员。在朱泓教授的悉心指导下,2013年,我完成了博士论文《郑州汉唐宋墓人骨研究——以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为例》。
本书作为薛村遗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其研究对象是荥阳薛村遗址所出的早商至明清时代的所有人骨遗骸,即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薛村早商人骨和明清人骨的研究内容。本书对薛村古代居民的性别组成、年龄结构、身高发育程度、骨骼病理创伤和人种特征等问题均进行了系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书中汉、唐、宋居民的种系研究将为探讨当今南、北方汉民族体质类型的形成和发展等问题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古代参考资料。
在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先生和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志清先生的信任和支持下,我于2011年秋开始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本书为该项目的成果之一。同时,本书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生物学考察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能够按时完成和顺利出版,还要感谢贾连敏先生和魏兴涛先生的支持与肯定;感谢楚小龙先生委托我研究薛村遗址人骨;感谢樊温泉先生向我提供新郑汉唐宋墓葬人骨作为对比材料;感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Christine Lee(李菁菁)博士在书中古病理的研究部分给予指导,本书薛村遗址人骨的古病理研究主要参考了她的观察与记录的结果;感谢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Ekaterina Pechenkina副教授在我整理薛村人骨期间给予的帮助;感谢我的导师朱泓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鼓励;感谢科学出版社的张亚娜女士为本书的编辑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谨对所有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的领导、专家及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因为我的才疏学浅,在人骨整理和研究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所以,对薛村人骨的研究还有大量、深入的工作要做,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孙蕾
2015年12月29日
Citations
Altmetric
Copyright 2019 Science China Press Co., Ltd. 科学大众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4590号-1